(《我在岛屿读书》是一档由今日头条与江苏卫视联合出品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欢迎大家收看)
《我在岛屿读书》第五期的主题是“文果载心,余心有寄”。这句话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意思是写的文章如果能表达出我的心思,那我的心也就有寄托了。
这期聊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散文,这几位作家对散文都是倍加推崇。
祝勇的写作范围是故宫,他的兴趣点在宋元时期的书画。他书写的另外一个题材就是博物院的院史,比如故宫文物南迁等。
故宫的秘密是永远也探索不完的,而且历史中很多真实细节和事件并不亚于虚构的情节。
比如祝勇讲述的道光皇帝的节俭,龙袍都是补丁摞补丁,有时候早饭都不舍得吃。你很难想象一个皇帝能做到这一步,可惜最终也没能阻止清王朝的覆灭。
祝勇特别推荐读者阅读散文,因为散文是作家和世界的对话,阅读散文实际上也是阅读世界。有些散文可能不会直接影响你,但会扩大你的视野,增强你对散文的思考,让你的散文的笔调变得更加深沉和丰富。
祝勇着重提到冯骥才的关于历史文化的一些散文,张承志的对黄土大地表述的散文,还有史铁生富于哲思冥想的散文。祝勇认为他们对散文的宏观力把握的力量感,对自己散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
苏童夸余华的散文写的不错,比如余华写的《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搞音乐的人写音乐往往因为太专业而比较小众,但是余华写的音乐就比别人好看,因为别人看这篇文章是做散文随笔看的。
这时出现了一个非常难好笑的情节,苏童刚夸过余华的散文,余华立刻接上说,他觉得苏童的散文写得好。
苏童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道:“我们就不必这样互夸了吧。”旋即解嘲的说:“你如果要夸,也要找个好时机,等下次合适的机会再夸。当然你非要说我散文好的话,我也不否认。我个别的散文还可以”。
大家笑倒。苏童真是太可爱了。
苏童直言,有人夸我的小说写得很有意思,很清新。其实什么清新,不就是用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嘛。
关于小说和散文,苏童的看法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是有一张看不见的契约的。读者读小说时,对故事有一个期待;作家在写小说时,也包含着读者对故事、情节的期望的。而散文和随笔都是出于阅读的需要,是一种情感按摩。小说和散文的契约的条款内容是不一样的。
余华也喜欢散文,他推崇鲁迅的作品。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处处透露出孩子的天性。他还提到罗兰.巴特的《随笔选》里的一篇“埃菲尔铁塔”。
这篇散文里有哲学的思想,余华说这篇散文给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在巴黎唯一看不见埃菲尔铁塔的地方就在埃菲尔铁塔里面。”当年法国要建埃菲尔铁塔时,很多知识精英都表示反对,比如莫泊桑,但是等铁塔修好后,他又天天呆在塔上,因为那里是唯一看不见铁塔的地方。太有意思了。
这种感觉就如同苏童评价的,有种突袭感,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确实,优秀的小说和散文都会令你有种突袭感的,说不定哪个情节或细节会突然的捕获你的心。
作为《收获》杂志的主编,程立新评价很客观:中国当代的散文是一种很开放很丰富的文学的种类。散文可以写故事,也可以不写故事,可以记叙人、风景、情绪、历史等等,应该是非常丰富宽阔的。因为散文最主要的灵魂是自由。
西川站在诗人的角度推荐鲁迅的散文诗,他认为鲁迅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等你好好地读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回头再读鲁迅的《野草》,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西川评价鲁迅跟当时世界文学、当时世界上的思想、跟当时学术界的进展都有关系,鲁迅是一个了解全世界文化动向的人。所以要读鲁迅的作品。
另外,西川建议,散文随笔方面,还是要读法国的蒙田和英国的培根。散文可以谈历史、观念、社会现象,可以谈自己。散文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能够使你跨越这些你看不见的范围、边界,进入另一个对话关系。
所以,“去阅读,去跨越边界”吧!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再下笔写文章,才能像这几位令人敬佩的作家那样,真正做到“文果载心,余心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