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愤怒的,是那特权不在我手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孔子《论语·季氏》

这句话穿越千年,精准地刺中了人性深处的一根神经。它道出的,远不止是物质分配的问题,更是人心深处对“公平感”的极度渴求,以及当这种“公平感”被打破时,那难以抑制的愤懑。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特权”话语的时代。从职场晋升的“萝卜坑”,到孩子入学的“条子生”,从资源分配的倾斜,到规则执行的弹性……每每听闻此类事件,舆论场上总是义愤填膺,声讨之声不绝于耳。这愤怒是真实的,对公平的诉求也是正当的。然而,如果我们足够诚实,或许会窥见愤怒之下,那更为幽微、甚至有些难以启齿的心理暗流:

很多时候,我们真正抱怨的,或许并非特权本身的存在,而是抱怨“为什么拥有特权的那个人,不是我?”

一、 镜中倒影:当嫉妒披上正义的外衣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办公室里,能力平平的A君突然被破格提拔,小道消息传开,原来他是某位高层的亲戚。瞬间,群情激愤。“太不公平了!”“这公司还有没有规矩?”“我们辛苦干活的意义何在?”…… 这些控诉掷地有声,充满了对公平秩序的捍卫。

但夜深人静,扪心自问:如果那个被破格提拔的人是你呢?那份愤怒,是否会悄然转化为一丝庆幸,甚至是一点隐秘的得意?那份对“规则”的坚持,是否会因为自己成为了规则的“受益者”而变得模糊不清?


image.png

“道德常常是弱者的武器,但一旦弱者获得力量,他们使用的往往是强者的逻辑。” —— 这句箴言,残酷却真实地映射了人性的某种悖论。

我们憎恨特权,往往是因为它伤害了我们的“相对剥夺感”。 当看到他人凭借非能力因素获得我们渴望却不可及的资源、地位或优待时,那种“凭什么是他/她?我哪里不如他/她?”的强烈情绪便喷涌而出。这种情绪的核心是嫉妒,而当它被包裹在对“公平”、“正义”的宏大叙事中时,便显得格外理直气壮,甚至自我感动。

二、 特权幻梦:人性的弱点与权力的诱惑

哲学家叔本华曾犀利地指出:“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我们渴望公平,这本是人性光辉的一面。但同时,人性的另一面也根深蒂固:对优越感的追求,对捷径的渴望,对掌控力的迷恋。

  • 案例一:校园里的“双标”期待。 学生们痛恨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袒(“老师的小红人”),但若自己因成绩好或乖巧而获得老师额外的关注、更宽容的对待,则很少会主动拒绝或批判这种“特权”,反而可能暗自享受。我们反对的是“别人有特权”,而非“特权”本身。
  • 案例二:网络时代的“道德审判”。 公众人物一旦被曝出享有某些特殊便利(如就医、子女入学),立刻会引来口诛笔伐。但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或家人面临紧急情况,恰好有一个动用关系快速解决问题的机会摆在面前,有多少人能断然拒绝,坚守“程序正义”?恐怕内心会经历剧烈的挣扎。拒绝特权,有时比获得特权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高的成本。
image.png

尼采的“权力意志”学说,虽然常被误解,但其中一点洞见深刻:追求超越、追求影响力、追求摆脱束缚,是生命内在的一种驱动力。特权,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驱动力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一种扭曲体现——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普遍规则、更快达成目标的幻觉。

三、 破局之思:从“酸葡萄”到“真清泉”

认识到“抱怨特权,实则渴望特权”这一心理陷阱,并非为了指责谁虚伪,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认识自我,从而寻求真正的超越。

  1. 直面内心的幽暗: 承认自己面对特权诱惑时可能的动摇,是走向坚定的第一步。下次当我们义愤填膺地批判某种特权时,不妨停顿片刻,诚实地问自己:“如果我是既得利益者,我还会如此愤怒吗?” 这份自省,是抵御“双标”侵蚀的抗体。
  2. 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 将社会视为一个“特权者”与“被剥夺者”的简单对立,容易陷入无尽的怨怼。真正的公平正义,其目标应是建立更透明、更普惠的规则体系,让努力和才能成为更可靠的阶梯,让“特权”的灰色空间不断被压缩,让每个人(包括未来的自己)都能在阳光下公平竞争。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强调的“无知之幕”原则,设计制度时应假设我们不知道自己未来在社会的具体位置,这样才能导向更公正的安排。
  3. 坚守内心的尺度: 即使无法改变大环境,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为规则和公平的践行者。不利用信息差占人便宜,不为了私利践踏程序,对身边的不公保持敏感并发出合理的声音。这份微小的坚持,汇聚起来,便是改变潮水的力量。

结语:金苹果的诱惑与人的高度

古希腊神话中,引发特洛伊战争的“金苹果”,象征着“送给最美丽的女神”这一特权性的荣耀。它挑起了女神间无尽的嫉妒与纷争,最终酿成灾难。这则寓言仿佛一个永恒的隐喻:特权,那枚闪闪发光的“金苹果”,对人性的诱惑何其巨大,引发的争夺又何其惨烈。

image.png

“衡量一个人的真正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永远不会被人发现的情况下做些什么。” —— 托马斯·麦考利

我们无法彻底消除人性中对优越感和捷径的渴望。但人性的高度,恰恰体现在当我们看清了特权的诱惑,甚至可能触手可及时,依然选择把手收回,转向那条更艰难却也更光明磊落的道路——那条依靠自身价值、尊重共同规则的道路。

与其在“为什么不是我”的愤懑中消耗能量,不如将这份能量用于提升自我价值,参与建设更公平的环境。当个体的价值足够闪耀,当规则的阳光足够普照,那枚“特权”的金苹果,或许终将失去它蛊惑人心的魔力。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拥有践踏规则的特权,而在于拥有在规则内依然能赢得漂亮的力量和尊严。 这,或许才是我们对抗内心幽暗、通向更公平世界的真正路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