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点子』怎样的包装让产品卖疯
我们不是在做产品包装,而是在包装你的产品。
前者是物品,它的主体是包装;
后者是服务,它的主体是产品。
产品负责人在给产品做包装时,要明确一件事↓
最终的目的是做包装还是做产品?
再告诉你几个事实↓
一、消费者不会花时间研究包装的设计理念,他们最多只会看产品信息。
二、包装比产品更容易被复制、模仿、抄袭。
三、你在做“与众不同”的包装时,你的同行也在做他们的“与众不同”。
随着工业的进步,现在的包装不存在直观的美丑,只有适不适合。一款包装只要契合品牌的策略定位,便能成就一款产品,甚至一直延用成为经典标志,例如可口可乐红底白字的包装;相对的,一款包装如果不能体现产品本身的特色价值,再有创意、再精美,很可能最终的结局是伴随产品打水漂,这样的产品在市面上有很多,但是昙花一现的多,真正能让消费者记住的很少。
仅仅通过包装外观来带动产品销量往往会演变成在卖包装创意,这很容易出现反效果。产品的基础功能和特性早早决定了市场和受众基数,在大众审美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包装设计的风格化区分越发明显,审美的多元化会让同一类型的产品因不同的包装风格导致受众基数的精分,从而缩小实际受众基数。当包装创意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卖点,产品本身的特色价值又不够突出,那么消费者也就只会从包装上去对产品进行选择,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消费心理:这家的产品和那一家的类似,但我更喜欢那一家的包装风格。
当然,也有可能你的包装风格受到大部分受众的认可,因此都选择消费你的产品。但接踵而来的就是各种同类风格的包装抄袭、借鉴、复制、升级。这时候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展现出其他的特点,那么消费者是没有任何产品黏性的。一旦有新的包装更吸引消费者,原有的市场就会被迅速抢占。所以,回归最初的问题,是做包装还是做产品?
产品的包装,不是用来保障产品的销量,而是更直观、更生动地去呈现产品的特色价值(卖点),让更多的受众能记住这个产品,这就是品牌效应。不少有包装经验的人会提到一点:做包装需要有“货架思维”,货架思维就是指同类产品摆在同一货架上的时候,要怎么让你的产品脱颖而出。而在互联网+的时代,货架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市场分析和品牌意识,更深层次的,还要有利他思维和服务意识。
市场分析和品牌意识就是要求产品负责人做好市场定位,明确产品特色(卖点),树立品牌文化;而包装设计师要能准确运用专业知识,巧妙地将这三者在包装上进行呈现,强调与品牌定位的契合度,塑造品牌辨识度,增强记忆点。
至于利他思维和服务意识,还得具体案例具体分析,简单说,就是通过细节把服务态度体现到包装里面。
好看的包装五花八门,成功的品牌万里挑一。如果产品负责人不清楚包装设计有几种风格,对包装材质和工艺都不熟悉,那就不要轻易去抉择产品的包装方向,更应该把精力放在自身产品的不断巩固、加强、提升。包装上的问题,交给专业人士来处理,只要最后拿到手上的包装方案和理由足以说服你,这个包装就值得一试。
好的包装跟产品一样,都需要精雕细琢。设计的核心在于思想而不是敲快捷键,设计师对于每一件产品(特色、品牌、市场及同类型产品)的了解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思维,决定他们的设计是否适合于这款产品。举个例子,当我们在给客户做包装方案的时候,通常会花掉四分之三的时间去研究分析产品本身。因为如果对一款产品不够了解,就没办法也不应该给产品做任何的包装方案,这也是我们团队对待包装策划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