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百万大号咪蒙有一篇文章《你讨厌的样子,你的孩子全都有》刷爆朋友圈,很多父母们看完后应该都很扎心,无论你在成人世界打造的形象多么完美,生一个孩子立马打回原形,简直是啪啪打脸。
真的,每次看到儿子的行为,我就觉得,报应啊!他的每个缺点都是我手把手遗传的。
比如,脾气暴躁,喜欢撒泼打滚摔东西,这到底是从那儿学来的?喜欢买买买,每次到超市,这也想买那也想买,恨不得整个超市都买下来,问题是买买买就是我的爱好啊,我上淘宝这事啥时候被他发现了?还有跟别人打了架回来先发制人装可怜泪如雨下逃避责骂那个劲跟我小时候一毛一样!我们无意识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最大。武志红就说,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要想孩子成为精英,父母也要成为精英。
亲子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复印的关系,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你很幸运生在一个教育环境优良的家庭,你可以把一些优秀的习惯不费力地传承下去。不幸的时,深受原生家庭毒害的孩子可不在少数,要不然豆瓣上“父母皆祸害小组”就不会常年人气爆棚了。
孩子这面镜子整天照着你,父母不正视自己都不行,你接纳你自己的全部吗?接纳孩子就是接纳小时候的自己。很多控制不住发脾气、吼叫、情绪奔溃的时候,都是因为不接纳自己。那么又该如何接纳自己呢?如何通过接纳自己进而营造亲密的的亲子关系呢?《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这本书可以一定程度上解答你的困惑。
本书的作者艾丽卡.雷斯切尔是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博士。当时,艾丽卡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作为母亲,她急切想要寻找教育子女的最佳方法。为此,她在加州大学、哈比托特儿童博物馆等学校机构创办了父母教育研讨班,这本书就是研讨班上所传授的所有知识和技能的总结:如何帮我们的孩子处理强烈的情绪;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孩子的负面行为;如何既与孩子建立良好关系,又让孩子独立;以及如何营造幸福的家庭生活。
艾丽卡.雷斯切尔博士提炼了孩子社交和情绪发展方面的学术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转化为简短通俗的75个小贴士,最精彩的部分在于,每一个教育原则末尾都有“教你这样做”的环节”,其中包括真实的生活案例,以及手把手教你如何在挑战性的环境中应用教育原则。假如每天只有两分钟空闲时间,每天也能快速学会一个教育原则,假以时日,就离一个优质的父母不远了。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个关键点,作者称之为优质教育之ABC。A表示“接受”,B表示“界线” ,C表示“一致性”。
针对不同的问题,每个教育原则既可独立使用,有时又需要组合使用,既紧密联系,又自成一篇。
接纳自己
每个父母都不完美
在育儿的路上也没有完全一百分的父母。即便我们遍览育儿书籍,精通各种育儿理论,也仍然会犯错也有做不到的部分。接纳自己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追溯童年和父母的关系,反思原生家庭的问题,自己的父母有哪些好的方面,又有哪些自己很不喜欢的教养方式,现在轮到自己教育孩子,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只有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不断地清理和父母的不良关系的残渣,才能更好的改变自己。
优质父母首先改变自己
我们经常觉得孩子不听话,总是要对孩子重复同样的话。有时候还会对孩子大吼大叫,吼叫似乎很有效果,于是我们就会把喊叫当做利器。我们可能会想,谁让他不听话,如果他要乖乖听话,我愿意吼他吗?这实际上在无意识中教导孩子,只要我不对你发火,你就可以不理我。再比如,你跟孩子说你要乖乖吃饭哦,孩子就会说那你要给我买奥特曼玩具,孩子在街上撒泼打滚,你算算了算了你起来我给你买冰淇淋吃。这就养成了孩子什么事都要跟你谈条件的对话模式。
我们可能常常觉得孩子很难教,我们可能会觉得都是爷爷奶奶惯的,这孩子就是太顽劣。这时候,我们就要带着觉知问问自己,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我有没有责任呢?我真的就对孩子束手无策吗?如果这样想就陷入一种固定性思维,如果用成长性思维来看待教育孩子过程出出现的问题,就会停止抱怨找借口,你应该对你的生活负起全部的责任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把注意力放在你和孩子如何互动上,自己可以做什么,可以改变什么上。
优质的父母培养自我意识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他们可能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作者说:建立起自我意识的人,有能力反思他们自己的感知、假设、预期和信念。他们努力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如何影响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他们更容易有同理心,能够在心智中同时持有不同的视角,没有非此即彼。
自我意识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培养,有零极限清理、冥想、感恩日志、向信赖的朋友倾诉,每天花一些时间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注意这两者是如何共同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优质的父母接纳自己的情绪
做父母的不可能时时都能关注到孩子,并且除了扮演父母的角色,还有其它社会角色,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身心疲惫。做个好爸爸好妈妈不是要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硬撑。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的前提是接纳自己的情绪。书中说哪怕年纪再小的孩子都能意识到情绪体会到同理心,不妨试着和孩子分享我们的真实感受,给孩子一个关爱我们的机会,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的要爱你。
接纳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以后要问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是什么?比如你个人的工作一堆等着你做,孩子又缠着你讲故事,你忍不住对孩子发了火。知道生气的原因我们就可以通过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腾出陪伴时间,减少发火的机会。
优质的父母能够照顾好自己
缺乏睡眠整天围着孩子打转没有社交生活也是很多妈妈们负面情绪的来源。之前有个段子说女人当妈妈前喜欢逛街练瑜伽享受美食,当了妈以后微信上说一句就没下文闺蜜约聚会再也没出现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当妈妈以后很久没好好爱过自己了。
作者说持续的自我照顾对良好的教育而言十分重要。如果你吃不香睡不好,不花时间修复自己,你就不会呈现出一个最好的自己,你的耐心和能量也会减少,这样疲惫涣散的状态是很难冷静而有智慧的处理教育方面的挑战的。
建议爸爸妈妈们:每周至少三天,每天抽20——30分钟锻炼身体,散步、爬山、游泳,不一定非要报健身班,能活动筋骨就好。
用优质的生活用品,过极简的生活,避免过度消费、囤积和浪费。
每个月至少一次参加朋友同事的聚会,一起看世界杯喝咖啡 吐槽老板、婆媳关系、育儿狗血。
不要熬夜12点之前睡觉。
带孩子一起参加社交活动,做公益,上图书馆、逛展览。
接纳孩子
如果你能感知自己,能全心的悦纳自己,再接受一个自己的副本也不难了。
优质父母明白孩子的大脑和成人的不同
葛普尼克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成人的大脑就像手电筒,能够有意识地聚焦在自己选择的某个领域,而忽视其他领域。但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灯笼,照亮了每一个孩子感兴趣和想要关注的事物。当我们不再把孩子的而分心砍成冒犯或麻烦,而是看成他们惊人的探索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做不到专注和专心,这种认知视角能让我们对孩子更有耐心。
优质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
尊重孩子的感受听起来很容易做到,但实际上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否定孩子的感受,或者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比如,你的孩子跟你说,妈妈我饿了,你回应说刚才才吃完的怎么就又饿了呢?如果你的丈夫跟你说他又饿了,你一般不会怀疑。再比如,有个孩子说:这个孩子说:这个公园不好玩,我不喜欢这里!他的父母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我特意绕了好远来这个公园,怎么会不好玩,你看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在这玩!
在这些熟悉的场景中,父母直接打压了孩子的感受和看法,让孩子感受到有那样想法是不对的。再说到刚才小孩子不喜欢在公园玩的例子,作者建议父母们可以这样说:嗯,你认为这个公园不好玩,但我的看法跟你不一样。我想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优质的父母懂得接纳孩子的情绪
感受就是感受,一般情况下,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无法随意改变或控制自己的感受。孩子也是一样,情绪是客观的。只有行为才有好坏之分。一旦有了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就会损害我们的理性思考能力,无法让我们以一种更好的、更有技巧的方式作出回应。出于这原因,当我们处于平静和放松的状态时,最好提前考虑、计划甚至是操练更好的应对方式。优质的父母会引导孩子如何体会自己的感受,如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教孩子如何应对,而不是教他如何反应。
怎么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呢:作者建议: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确认和指出他的感受,教他们使用一些比如“沮丧、尴尬、失望”等等细微描述情绪的词,向孩子表达你的同理心,玩具被别人抢了你很生气,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妈妈不认同你打人的行为。然后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的办法,以后遇到这样的事应该怎么应对,提前规划合格反复演练。
这部分的内容其实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情感引导理论的精髓,在这里作者把它解释得更直白和通俗了。
优质的父母不给孩子贴标签
如果某个标签是积极正面的,孩子就会认为“我很聪明”,我想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孩子对自己的这种认知就属于“僵固思维”模式,它会让孩子不愿冒险,不愿面对失败的可能性,反过来又会导致他们逐渐失去积极的标签。
如果标签视为负面的,孩子会认为“我很害羞,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标签暗含着对孩子的指责,他可能会把指责的内容视为是他本人的固定特质,而不是把它视为可变的、可以受他控制的特质。
作者建议:你不应该说“他只是很害羞”,而是应该说:他现在觉得很害羞。
一致性
优质父母知行合一
如果能悦纳自己接受孩子,在育儿路上一定会少很多不必要的纠结和焦虑的困扰。但是很多时候知行合一还是很难的。因为成长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我认为要做到知行合一,还是要向内行走,不断清理和疗愈自己,探索自己的人生使命,建立自己的人生愿景,源动力足够强劲才能克服执行中的种种障碍。如果你找到了一生要为之奋斗的方向,你永远不会感到在受苦或者为别人工作,你不会因为挫折而轻易放弃。
克里斯坦斯曾经在他的书《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里说到很多青年才俊总是觉得在孩子小的时候专心发展事业,等到孩子大了再来教育孩子,但到那时已经为时已晚。不得不说父母这个职业是有有效期的,孩子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就停止成长。《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也只是比较适合10岁之前的孩子看。所以,与时间赛跑,能在孩子的早期就明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也是艾丽卡.雷斯切尔博士写这本书的初衷:如果能在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像父母们提供重要的育儿知识,就能让很多人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