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以终老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是《古诗十九首》第6首,讲述的是一堆恩爱的夫妇因为相距太远,虽心相通,但长期分隔两地,最终忧伤终老的悲情诗歌。从这点来看,其实古代与现代从某一个维度考虑,几乎是相似的,正如《未来简史》对人类幸福度的调查发现,20世纪初挣扎在温饱线上的韩国人民与20世纪末期生活在发达社会的韩国民众幸福度基本没什么大变化,这种情况是为什么呢?

若要深究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则需明白,古代现代那里不同而又哪里相似,以前现在人的幸福度到底由何来判断,是否有一定的标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先来说不同点,曾经随着穿越类书籍的畅销,衍生除了反穿越文化,这个文化的核心是否定了穿越古代的幸福度,因为古代极为缺乏便利的生活条件,整个社会环境极为落后,代表衣食住行的各种古代基础设施与现代社会基本没有可比性。生产力的巨大提升是古代与现代的本质区别,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告诉我们,由不如现代社会的必然便有优于现代社会的。古代社会从生活环境上来讲是极为优秀的,正如《罗小黑战记》里面的鸠老所说,现代的人能够到达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越来越多的生物种类因为人类的扩张而在历史长河中消亡,丰富的物资以及生物种类令古代拥有亲近天地的自然之力,更容易探索人心本源的哲学。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但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才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因为人的本质属性,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是一致的。正如开头所说,两对夫妇因为生活的种种因素不能够在一起,漫漫长路令两个人也许一生都不能够相见,这种“分离”是否与现代“分居”相似,据统计,在美国至少超过350万的人因为非自我因素而分居,德国超过15%以上的人口分居,现在分居已经不只是一个国家的现象,而是整个社会的现象。因其产生的社会问题更是数不胜数。换句话说,无论古代或现代,非自我原因夫妇分离是由来已久的,甚至说现代更严重些,毕竟因为古代生产力的原因,古代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战乱,而当代产生该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工作,非自我因素要弱一点,且已经成为常态化。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古代落后的生产力,以及现代的工作性质引起的“分居”现象,导致民众的幸福都不高。民众的幸福度是综合性的,人的社会属性偏强,与他人比较的心理是普遍性的,若是他有我也有那么自我感觉便是极好的,若是他没有我没有,也并不会产生很强的心理变化,但若是“他有我没有”,由此落差感产生的社会幸福度便会极为低下。因此即使在生产力极为丰富的现代社会,成活便利,但由此带来的社会认知度以及世界了解程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极大的压力感,毕竟为了让自己不会成为“他有我没有”的生活状态,便需要在其他方面极为努力,自然幸福度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高。

图片发自简书App

换句话说,个人的幸福度是由个人决定的,不是社会能够决定的,整个社会的前进不代表自我的幸福度提升,因此对自己生活有一个认知度,对自己想要的有一个概念,而后做到让自己在乎的“他有我也有”便好了。要知道,社会是公平的,想令自己享受到所有想要的生活工作条件是不可能的,但上帝为人关了一扇门,毕竟没有忘记打开一扇窗,虽然人有不自觉的攀比系统,但也有无意识的满足感念,调动自己的满足欲,令其在自己最在乎的方面发展到极大,掩盖其他没有的不足,自然便会避免自己因为满足不了自己的欲望而“忧伤以终老”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