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妈妈总是扮演着的是严厉的角色。脑海中总有那么一幕,爸爸送我去幼儿园的路上对我说,妈妈打你说你那是为了你好,她要是没理你那就是不爱你了……虽然不是一字不漏的重现,但是记忆里的画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因为倔强,因为调皮,因为叛逆,已经不记得被爸爸妈妈打骂过数次。甚至讨厌过他们,因为赌气,对他们不理不睬,视若陌生人也是常有的事……别人家的女孩子都是爸爸妈妈贴心的小棉袄,而我,脾气要多大有多大。
随着年龄的增长,爸爸妈妈对我的教育不再是打骂。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像巴德·舒尔伯格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妈妈扮演着“精彩极了”的角色,开始给我鼓励,“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继续努力,一点一点进步就好”;开始慢慢对我引导,“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开始与我谈心……而爸爸,便是扮演着“糟糕透了”的角色,一直是严厉有加,用警告的力量来平衡着。
也是到了长大了才明白,在对孩子的教育里,总要有“精彩极了”衬“糟糕透了”,如果一味的“精彩极了”,或许孩子会经不起失败、挫折的考验;如果一味的“糟糕透了”,或许孩子会失去去尝试的好奇心以及做任何事要有的自信心。
高中的时候,每天一回到家就会跟妈妈分享在学校的一天,无论大事小事。爸爸总说,现在整天都听得到你叽叽喳喳的声音,等你上了大学家里就要不习惯了。因为弟弟的性格与我截然不同,甚至有时候是一问三不知,就好像他有着自己的小世界,更多的是和朋友一起。
果然,后来上了大学,每次一有小短假回到家,他们总会笑我打破了家里这份安静。
爸爸有时会吃醋,会说我什么都跟妈妈说,只是因为爸爸没有妈妈多的耐心,自然而然的便会倾向了妈妈。
去年的高考,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妈妈总会等我学习完睡觉她才安心的去睡,就像小学生的作文里会写道:我的妈妈很贴心,当我学习到很晚的时候,妈妈总会冲上一杯热牛奶给我。现实中妈妈亦是如此,我爱吃草莓,妈妈会切成小块的给我吃。母爱的真正体现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出生婴儿的爱,而是在于以后成长中对孩子的爱。埃利希·弗洛姆如是说。有时候,爱很简单,一点点细微的关心,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体现。
如泰戈尔所说,妈妈,您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和妈妈就像朋友一样,即便上了大学,还是一如既往的无话不说,无话不谈。总会有人说,你和你妈妈好能聊啊,我每次打回去都不知道跟他们讲什么,寒暄几句就挂了。我都只是笑笑,如果不是学校十一点会断网,可能我都不会挂电话了。就只是妈妈跟我分享家里的大事小事,我跟妈妈分享我身边的大事小事,仅此而已。
无论是小短假的回家还是给我寄来的东西,妈妈总是恨不得能把家里所有的好的都带给我;流感频发的季节,妈妈会叮嘱多注意多注意,她说很多小孩都感冒发烧了,我贫嘴的回了她我不是小孩了,妈妈说大小孩也要注意,在她眼里我就还是小孩;每次一准备回家,妈妈就会帮我清洗被单,帮我收拾好房间……在妈妈看来,关于孩子,再小的事,都是大事;关于自己,再大的事,都是小事。可能说到母爱形容最贴切的便是孟郊那首《游子吟》了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可有时候,却会不经意的伤害到妈妈。心理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一下近期做过的后悔的事,脑海里浮现起放完寒假回学校的那天。妈妈让我带着东西,可因为要拎在手上我嫌太丑了,于是跟妈妈吵了一下,出门的时候都没跟妈妈说再见,其实挺后悔的,又因为自己的小脾气,那一路感觉都是空落落的。
爸爸妈妈在孩子的眼里都是超人,是英雄。总会想不要长大,才可以一直躲在他们的臂膀下。
有时候,挺害怕岁月即逝,想要时光慢一些,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眼里都会是长不大的孩子。即便我会长大,也希望妈妈不要变老,可以一直的年轻。
礼仪课上有这么道题,为什么国际上会尊崇“女士优先”原则?其实,并不是因为妇女是弱者,需要同情、帮助和保护,而是妇女是人类的母亲,对妇女的处处给予优待,是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
我挺欣赏这一观点,就如米尔所讲“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父爱如山,亦是伟大,可不及妈妈辛苦的怀胎十月。如林肯所说,我之所有,我之所能,都归功于我天使般的母亲。
妈妈是个大美人,岁月请别伤害她。
母亲节快乐,愿所有的妈妈都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