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出生在一马平川的晋中盆地,所有的亲戚也都是在附近的村庄,从来没有见过大山。直到上初中,学校组织我们春游大佛山,才第一次看到大山。
远远看到的山与简笔画的大山不一样,不是独立的一个个山包,而是像一堵巨大的山墙,连绵不绝横亘在我的眼前。走到山脚,高山仰止,我有了爬到顶峰的欲望。低头行路,走在蜿蜒的山间羊肠小道,让人越发想要征服脚下的大山。
很快,我顺利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曾经山脚下的巍峨踩到脚下,登高远望,远处的一马平川,让人心胸豁然开朗。湛蓝的天空下,薄薄的雾笼罩着分割成小块的田地,深深浅浅的绿色间镶嵌着些许嫩黄、赭石,是我从来没有体会过的一览无遗。这景像一幅画,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从此,我爱上了高高抬起我的大山。
一有闲暇,总想着走进大山,近距离感悟大山的静态之美;慢慢欣赏大山的巍峨挺拔;悄悄触碰大山的神秘魅力;默默倾听大山的高音低语。
常常站在山巅,一览众山小,无数次想象着自己像一只鸟,双臂张开,像展开翅膀,从山顶盘旋着慢慢飞下来。那该是怎样的体验啊?后来在电视上看到鸟人的飞翔,心里默默地羡慕,如果我也能穿着这样的装备,从山顶飞翔盘旋在山间,此生无憾。
即使是上山下山之路,也能体现出山的趣味。或是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磕磕绊绊;或是高高低低的石阶层层叠叠;或是盘旋而上的公路浩浩荡荡,出现在不同的山上,诠释着不同的天地之间。
有的山高万仞,石壁摩天,山间云雾缥缈,如入仙境之间;有的山敦实沉静,连绵起伏,层层叠叠,青黛辽远;有的山秀美幽静,苍松翠竹,郁郁葱葱,鸟鸣山涧,让人心旷神怡。
每一座山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独到之处,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或内敛或奔放,都在静静等待着与之交心的人。
孔子看山观水,得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结论。智者聪慧灵敏,与水之灵动相吻合,而山之敦实宁静,与仁者之仁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动一静,诠释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山水相和,阴阳和合,不正是中华文化之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