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百喻经第三十天----劫盗分财喻、猕猴把豆喻、猕猴把豆喻

劫盗分财喻    昔有群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唯有鹿野钦婆罗色不纯好,以为下分,与最劣者。下劣者得之恚恨,谓呼大失。至城卖之,诸贵长者多与其价,一人所得,倍于众伴,方乃欢喜,踊悦无量。犹如世人,不知布施有报无报,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无量乐。方更悔恨,悔不广施。如钦婆罗后得大价,乃生欢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尔乃自庆,恨不益焉。

鹿野: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曾在这里初转法轮,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讲佛法,佛教从此佛、法、僧三宝齐备。

以为最不好的,分给了地位最低的,结果是“一人所得,倍于众伴”,这才喜出望外欢呼雀跃,之前的愤愤不平登时烟消云散。不知道布施会不会得到福报,怕竹篮打水一场空,便只少量布施,却得到大大福报,也是喜出望外欢呼雀跃,却又悔恨当初没有广为布施,好得到更大的福报,这样的布施说到底不是出于真心善心,便会有得不得到福报的忐忑,人终归会心不安的。《增广贤文》有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把期望回报的心放平,该来的总会来。

猕猴把豆喻   昔有一猕猴,持一把豆,误落一豆在地,便舍手中豆,欲觅其一。未得一豆,先所舍者,鸡鸭食尽。凡夫出家,亦复如是。初毁一戒,而不能悔。以不悔故, 放逸滋蔓,一切都舍。如彼猕猴,失其一豆,一切都弃。

想着猕猴那彷徨无措的样子就觉着有趣,它没有想到那一把豆子竟然没有在原地等它,为寻找丢了的一粒豆子,却把手里一把豆子都丢掉了,这是不舍也不得了,丢了的一去不复返,好好把握现在所有,这是聪明人的做法,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往前走,别回头!

得金鼠狼喻   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道而进。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心至冥感,还化为金。 旁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著怀里, 即为毒蛇之所螯螫,丧身殒命。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见善获利,内无真心,但为利养, 来附于法,命终之后,堕于恶处,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诚然。当那金鼠变成毒蛇的时候,很多人会因为恐惧而不管不顾把毒蛇丢弃,这个人却”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带它渡河,这一份诚心和爱心感动了神灵,毒蛇又化为了真金,而旁边的愚人,看见毒蛇变成真金,不去探究事情的真相,想当然地以为所有的毒蛇都会变成真金,于是也拿了条毒蛇放在怀里,立刻被毒蛇咬了,丢了性命,他到死也不会明白,别人行得通的事情自己为什么行不通,他不知道别人为这行得通都付出了什么,别人因善行获利,他却为利养来就,别人的毒蛇变真金,他的毒蛇还是毒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87、劫盗分财喻 同样的东西由于所需人的目的不同和看待的角度不同,价值是不一样的。就像文中同样是鹿野出产的毛衣...
    木_美阅读 339评论 0 0
  • 劫盗分财喻 昔有群贼,共行劫盗,多取财物,即共分之,等以为分①。唯有鹿野②钦婆罗③色不纯好,以为下分,与最劣者。下...
    jn_2017阅读 405评论 0 0
  • 87、劫盗分财喻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指出:“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就是说人在分配时,...
    李学梅_a038阅读 255评论 0 0
  • 第八十七篇 劫盗分财喻 凡人只认识俗世财物,真正的不凡宝贝却不认识,这就是我们凡人的悲哀。 第八十八篇 猕猴把豆喻...
    官洪芹_5463阅读 216评论 0 0
  • 《劫盗分财喻》一件钦婆罗衣因盗贼们不识货分给地位最低的贼,最后却让他又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为人处事,我们得学会从不同...
    淼红阅读 17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