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的新闻啊好像格外的多,有这个一个小区里头,南方的啊,有这个小池塘,有青蛙,为了不影响他们的孩子睡觉,就把这个一池塘的青蛙全部大屠杀,全部给弄死了;还有家长自发组织起来在一个路边不准任何车辆经过,包括自行车;还有母亲送孩子到考场的时候,迟到了两分钟,小孩不让进去了,母亲就跪在那儿在磕啊在拜,还是不让进去……这种新闻我是看了以后,突然就觉得这个高考,确实太变态了,但这种变态啊是我们站在局外人讲的。
现在交学费,最要命的是毕业以后现在六百万、七百万……每年,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竞争极其激烈。今年的新闻是大学生的预期工资比去年下降了一千块钱,很奇怪啊,通货膨胀啊各种各样的因素吧,他的预期不涨反降,就是因为这个竞争太激烈了。我就很奇怪的是现在上大学,为什么大家对这个还是那么看重?非常非常的看重。
还有一个背景是,有许多的人已经在高中的人都已经都分到国外去读国外的本科了。还有一些人在高考的时候都考到国外的大学去了,就现在升学率已经很高了。但是出现这样的场面,我觉得确实是一个有点不可思议。
为什么现在的高考这个情况越发的让我们感觉到有点荒诞了呢?
是什么原因令中国的高考众生相越来越荒诞?
在升学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家长们为什么反而越来越重视高考?
为什么说那些把教育当成消费而不是投资的家长,往往会忽视教育的本质?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为什么往往不是知识和意识层面的竞争,而是潜意识层面的竞争?
招生的学校也越来越多了,升学率也高了,就是读大学的收益也在降低了,成本又在增加了,为什么还那么紧张?
现在是不上大学意味着什么?就是从反相来看,过去上大学你考虑的是能给你带来多少收益,现在人们考虑的是你不上大学,不上好的大学意味着你会受到多少损失,是这样一个状况。
现在其实有很多的机构啊,不管是公司啊还是一些政府部门就不用说了,公务员这个考试啊,实际上是对于这个文凭,尤其是对于名牌大学的这个文凭还是非常看重的。你私下里问他,他不一定看重。但是,他就招这么多人。你说一个报业集团,他就是划定几所大学。别的你进去就很难了。你没有它,你能会是很大的一个缺限,这个事情激励就变成了由欲望激励变成恐惧激励了,以前是诱惑,现在是恐惧。这就是说导致一个人的行为的就只有二个动因嘛。一个是欲望,一个是恐惧,但是呢,从恐惧的角度上带来的是更爆炸性的。更刚需的。
我们以前讲的教育啊,对家长来说,在很多时候他不是一种投资,而是一种消费,怎么讲呢?就是说,我让孩子上什么学校?在更多的意义上它是一种消费,这种消费的心态作怪它会导致很多的误区。就是带着一个上了北大的儿子就跟开了一个奔驰宝马出去是一样的。那是一样的,心态是一样的。
包括一些教育程度也很高的一些家长,有时候就避免不了这种消费的心态。一个所谓的二流学校的一流专业和一流学校的二流专业之间选择的话,很多人都还是愿意去选一流大学的二流专业?
实际上,我们很多的小孩子的高考行为其实已经空心化了,去意义话了,是吧跟这个孩子高考是没有关系的,基本上变成了父母的战争。所以,你会发现说高考的过程当中,出现变态事情的都是父母的那种……
我还看到一篇文章嘛,说有一女的带着她小孩在电梯里面去参加高考,结果呢就有一个他们楼里面的人呢,把一个自行车也推进来了,可能呢,就影响了一下电梯的这个运行的时间。这个妇女可能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就恶狠狠的看着她那个推着自行车的邻居,一直压抑着怒火,最后在出来的时候,指着那个人说,如果我儿子今天因为这个事情学习不好的话我跟你拼命!
我看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就说,她全然忘记了她这样的一种神态会给她的孩子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印象。家长已经忘记了让孩子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让他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忘记这一点,她完全变成了是一个以此为目的的一种变态行为。
我们叫异化,这个消费里头它首先是要看品牌溢价嘛。品牌就是说让你忽略它的实质,或者说对它的实质不太在乎了。但是呢,当你把上大学当成一种消费的时候,你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而且呢也不去想想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我们都是这样一个思维嘛,受到好的教育将来就能够获得能力、资源。然后在整个社会上就会有竞争力,你就能够出人投地,进入另外一个圈子,另外一个阶层。当然人往高处走嘛,这很自然的。
但是,人与人的竞争很多时候它不是意识层面的竞争,不是知识层面的竞争,而是潜意识层面的竞争,是一种不可测量的知识的竞争。
怎么讲呢?其实很显然,我们上过大学就知道好不容易都进了同一个班了,人还是形形色色的。最后毕业五年、十年尤其是二十年以后,这个差别之大完全超乎你的想象,这里头这种竞争根本不是什么知识层面的竞争,它其实是潜意识的这种竞争。包括一些性格啊,情绪的管理啊,往往是不可测量的知识之间的竞争。
在诸多的这些不可测量的知识里面呢,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你是否拥有一颗随喜赞叹的心。我以前呢很仇恨那些在单位拍马屁的人,我认为他们太恶劣了,什么都不干啊,最后混的还不错。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情,他其实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让这个组织啊,是比较愉快的,起码让领导是比较愉快的。你衡量一个人拍马屁不拍马屁,你就看他对上对下是不是一样的态度。如果这个人是随喜赞叹,他对领导是这样,对下属这样,对同级也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人啊!对人都是一种欣赏型探寻,而不是一种质疑性的、否定性的这样一种态度。
什么是随喜赞叹?
一个人的人格竞争力为什么尤其重要?
为什么说上好的大学不一定可以获得好的知识和素养?
哈佛大学最优秀的学生都是没有毕业的学生,这能说明哪些问题?
为什么说大学和人才两者之间是一个同步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能力和技能不是最终决定二个人高下的指标,而是一些潜意识。其中的一项就是你是否具有某种的随喜赞叹的能力。没有分别心的,如果你只是对老板随喜赞叹,那是有分别心。如果你没有分别心,对谁都随喜赞叹,看见一棵树,也觉得这棵树很好,是吧?看见一个女孩,也觉得这个女孩很好,那么这种人呢其实应该具有人格竞争力的。
任何一个学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不教这些东西的。就二个层面,第一个现在父母呢,把孩子上大学当成是一种消费,就是一种品牌性的,跟买个车,买一套某个地段的某个小区的房,那种心态给孩子去择校,这是一个误区。还有一个误区呢就是,我们希望从好的大学就能够学到好的知识。
现在的教育质量确实是有问题啊,这些老师的知识盈余没有了,这个老师过去的专业是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摇身一变,就会变成一个商学院的一个什么--战略管理教授。这种事情太多了嘛。过去呢,我们很多的老师啊,他是教你这个课,但是他实际上是不能穷尽他的知识的啊。他能给你多方面这种影响啊。你都不知道他是来教什么的,是吧?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大家是本身的这个知识含量已经不足的情况下……
在知识的格式化的同时,教授也在格式化。
各种专业随便设置。大学为了追求这个所谓就业率嘛,就设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专业,好多专业在我看来都是胡闹的。还有一些专业呢,就是表面上好像很有实用性的,实际上一丁点实用性都没有的。
我看到一条新闻啊,好像是海南省的一个女孩不知是状元,反正是名列前茅的,是学理科的,但是她现在就是想上什么呢?想上大学的新闻系。说立志于将来做新闻事业。我要是有她的联系方式,我真想给她打个电话,叫她千万别,你知道吗?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好的记者的时候,现在大学的新闻系……这有点大不敬啊,完全不具备让你成为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的教学能力。
你可以去做个调查,我们是做这一行的嘛,可以做调查。有多少在新闻媒体这个行业里头学新闻的人?占多大的比例?这里头做得出类拔萃的有多少是从新闻系毕业的?这个就是一个常识问题嘛,已经是,是吧?爱默生说了,一个好的牧师就得不是牧师啊,其实有时候一个好的记者,他的知识结构,首先不是学记者的。
如果用《新周刊》的排名,最值钱的主持人,中国,前十个就没有几个是专门学主持人出身的。这个是很客观的一个事实嘛。
我们周围都不用调查了,就扳着手指头,我们这一行的有几个是学新闻专业的?这不是说攻击大学里头的新闻系,事实上这是普遍现象。
我们过度的放大了对高考的重要性的认知。如果说这个事情在20年、30年之前,它的确你考了某一个学校、某一个专业就可以改变你的人生,令到你可以走向一条这样的道路的话,我可以跟大家分享,就是在今天当今的中国,包括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的影响力可以说是越来越小了。
好像一个记者,采访哈佛大学的那个教授叫什么,就是曾经是美国的财政部长,后来在哈佛大学当校长嘛。那个记者就问他,哈佛大学总是在标榜自己,怎么好怎么好,可是哈佛大学最优秀的人都是没毕业的。这个问题很毒的,是吧?这个校长还很机智啊,他没有正面的去反驳,显然他是受过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的训练的啊。他说: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我们哈佛大学崇尚的就是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去思考,而不是去培养各个领域里头的工匠而已。退学的这些人是因为他们在打破常规这个上头做的更极致了,所以呢他们做的更好。
这就经常说的,说某个大学就经常来标榜:自己来培养了多少人。其实它就是往里过一下么,在很多时候。不能算,你办了一个旅馆,谁谁谁睡过……哎呀,我这个旅馆就造就了多少……除非是他的父母在这睡过,还差不多……
有时候它是一个同步关系,不是个因果关系嘛,是吧?雄鸡一唱天下白,它是个同步关系嘛,天不是你叫亮的。本身你通过高考这个选拔的环节,当然也会把一些只会考试的人选进来,也不排除有些人啊,他是很善于跟环境打交道,他知道这个社会是要这样的规则,我尽管不认可,但是我也不会在这个事情上输掉,我就进来了,但是呢,他上来以后他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人是很优秀的嘛。
所以呢中学呢就会把有多少人考上大学打一个大横幅,这样呢它这个中学的门槛就会更高一点。有个报导说:清华大学培养了多少多少个亿万富翁。这个说法我第一奇怪的是,大学是培养亿万富翁的地方吗?它不排斥成为亿万富翁,但是当你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标准的时候,其他大学,我从来没听说过。包括哈佛大学,也没听说过,说它培养多少亿万富翁,它的的确确有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是吧?但是它不会去这么去标榜。还有一个,我仔细地看了一下,它把那些上EMBA的人都算上了。
我们从高考这个事情,就有几个判断:
第一呢,就是现在其实考大学或者考某一间大学投资回报率已经不如以前那么高了;
第二,之所以现在还有那么多的家长的那么多变态的行为,不排除是家长个人的一种消费心态、奢侈品的标榜和攀比心态导致作祟;当然这是部分啊,不是所有家长。
第三呢就是其实在不拼爹不平干爹的情况下,令到一个人脱颖而出的根本和他的知识没有绝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跟他的情商和潜知识、潜意识有关。
讲到高考,由高考就引申出来,似乎呢读哪一家学校那个专业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重要,同样一个大学同样一个班级出来的人,千差万别,是吧?那差别在哪里呢?差别反而是一种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没有分别心的随喜赞叹。
举极端的例子啊,就比如说,马云在电梯里头听见别人在说来应聘的,就是这个说他是斯坦福,那个说是耶鲁啊什么,那些人又不认识他,就在那得意洋洋的互相在拼这个牌子,然后就去到人力资源部那一层就去应聘去了,旁边认识他的人就看了他一眼,他的朋友,然后他又有点尴尬,又有点得意的说:我认为,杭州师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校,那个好像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啊。
李彦宏是北大毕业的,但是他那个专业应该算是北大很不好的专业,在现在来说比较冷门的一个专业,图书馆系科技情报专业,当年,你可以想象就李彦宏刚进去的时候,我们可以猜想他肯定是又喜又悲,喜得是……做检索嘛,一堆书如果是没有编目的话,不能很快的准确找到每一本书的话,那它就是个旧书仓库嘛,所以这个编目很重要。这个搜索的方法很重要,哪怕那个时候不是电子的,诶,一下子偏偏把他引到那条路上去了。所以这个有时候万一你上了一个不好的专业,说不定福兮祸之所伏,真是很难说的,你想想当时上了图书管理系的李彦宏面对那个上那些特别热门的,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那些人,可能还是心理头有一些暗淡的,但是可惜啊。
这个人生的专业是怎么样做呢?很多时候啊,真的超越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看法。我们的父母对一个专业的看法,其实过去几年的看法,我们对于一个专业的看法就是几个名字而已,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国际金融,听起来好像很好,其实根本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国际贸易。
很多时候父母在高考择校这一事情上扮演的角色是过于重了。其实很多时候是代替孩子在做选择,我觉得从农村来的人,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父母完全不管,他根本不知道北大跟复旦跟那个大学有什么差别,他们听都没有听说过,反正只要是大学就差不多。不知道广播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有什么区别。第二呢专业他更不知道,我们报的时候,他随便让你报,是吧?现在反而是这种控制的心态特别不好。因为我们能掌控的东西其实很少,我们知道的东西其实非常少的。你在孩子这种关键时候,你起到的关键作用不一定是积极的。有可能完全是负面的,但话又说回来,其实说白了,高考这件事情其实是当时看事大如天,过后想细枝末节,真的。就有一回我们几个朋友碰到一起了,一说起来是同一届。结果呢,有的是上了复旦啊,有的是上了北大啊,有的上人大。后来一想,不管是上哪个,只不过是早认识几年和晚认识几年的问题。
混的也差不多,其实这个差别不是那么大,过后想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
实际上有没有考上哪个大学,甚至有没有做什么工作,跳了哪个几个公司,都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开始,如果你幸运,就能找到一个你的方向,然后呢坚持持之以恒地走。只要你在过去的十年、二十年里面,在中国这个经济腾飞的这个过去机会好的时候……
在什么年代,对,只要你赶到好的时代,然后呢在一个领域里面专注地做,认认真真地做。你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太差。所以你在哪个年代出生,比选什么学校要重要很多很多。
但是这个时间不可选择。当大的决定不了的时候,我们常常在一些小的事情上过多地用心、用力呀,我们有时候选择跟谁一辈子在一起这件事情上非常地草率。去那个菜市场是买这个小贩的萝卜还是买那个小贩的白菜,思量半天,有时候。
中国人有估计70%的人就是当年单位说要最后一批分房,如果不是结婚的话,你就没有了。很多人就草率地在一起结了婚。还有就是比如在一起买了房,两个人一起供房子。然后双方父母说,你要结婚,我给你买套房子。然后呢这些人就为了一套房子就结婚了。
很多人就为了房子赶紧把婚结了。你说有多可笑的事情,多可笑。你说,结婚是多重要的事情,你把你未来的人生的一半资产,就是生命资产呢,拿去做置换,换股。
其实我们在很多中、小事情上其实很草率。然后很不重要的事情上,比如高考这件事情上,很慎重。什么叫很重要的事情?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一个小孩子拥有一颗随喜赞叹的心,这个叫重要的事情。我们以前说过一个幸福开关、一个幸福阀门。
上大学究竟有多重要?
不可测量,不能马上兑现的个人素质为什么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为什么说决定你未来人生的关键往往不是你拥有多少知识?
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说感知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花在高考这样的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太多精力了。
这个点是这个商品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当某些东西不可测量的时候,不可以马上兑现的时候,这个东西就是没价值的。比如说三岁的两个孩子,一个孩子呢非常的懂礼貌,那么小就非常懂得心疼父母啊什么,就孔融让梨那样的吧,是吧?另外一个呢是能够背好多单词,唐诗也背不少。往往第二个孩子要比第一个孩子赢得的赞叹要多得多。因为他的东西是可以测量的,看得见的。另外那个孩子呢,看不见,也不知道那个东西有什么用?其实我们在以后的人生当中,竞争的往往不是那个东西。唐诗、宋词早就忘了,但是从小形成的那个决定你行为的85%的那个因素,就是你的潜意识、你的情商等等。这些学校里头不考的那些东西,恰恰是你的竞争力之所在。
最近我在看那个《社会动物》这本书啊,这里头他就提到了一种……现在一种新的研究成果。就关于决策是如何形成的?决策,过去的理论是这样的,首先感知一个状况;第二,对这个状况进行判断,用各种各样的知识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判断;最后,形成一个结论以后,按照这个判断结论和想到的解决方案去执行,这就是意志力。前面是感知力,第二是判断力,第三是执行力,或者叫意志力。这三个东西啊,过去的心理学,包括我们的常识也都是这样的,认为感知是最不重要的,谁都会感知啊,这个状态好,谁都知道好,这个状态坏,谁都知道坏。区别就在于判断,你能不能够用你的富有专业性的这种知识,对它进行加工啊,那个条分缕析,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等等。用这些所谓课堂上学到的这些东西呢,来对它进行判断。最后呢,一个意志力,意志力呢学校不太管这个东西。你发现就我们现在这种教育里头,尤其是中国的教育里头,它对第一个和第三个都是不太注意的,只考什么啊?只考所谓的判断力。这个判断力是什么呢?它也不在乎你能否形成正确的判断,而是把好多知识,新的旧的、有用的没用的就灌输给你。以为有了这个东西,只要判断不出错,问题都不大,因为感知力是不需要教的,意志力呢,个人的意志力不同,那随他去了。现在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你知道这三个里头哪个最重要吗?
感知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一个状况出现的时候,不同的人对它的感知是很不一样。现在就越来越强调感知力是这里头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重要的是意志力。判断力往往反而是不重要的。就像说我们老讲的这个例子,就说这两个人去非洲某地去卖鞋去啊,最后去了以后那个地方人不穿鞋嘛。这样同样一个事件,两个人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嘛,一个人是看到完全没有市场,一个人看到是这个巨大的市场嘛。还有呢就是说对人对事的这个感知啊,如随喜赞叹。
这个随喜赞叹就是对他一个正面的这样一种判断,这往往是比你后面的专业知识要重要得多。比如说啊,就这个例子,当这个人一下子觉得这不是个市场,因为这儿的人不穿鞋啊,他很沮丧;另外一个人,一看,这儿不穿鞋,那是个潜在的市场,如果能让他们穿上鞋的话,我开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两个感知不一样,就是你的一个决策错和对,其实是赢在起点,或者说输在了起点。就那个感知不一样。
在学校里头,因为考试那个东西,它肯定不考感知力嘛,它考的就是那个加减乘除嘛,就是那些所谓的专业的东西。如果你前一个阶段错了,后面的再学再多的东西都只会让你错上加错,更错!佛教讲的八正道第一个就叫正见。就是你看到的和你的意识的习惯,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你形成了这种负面的否定性的,消极性的这种感知习惯的话,就会形成你的巨大的负资产。这个我们幼儿园、小学、大学都不教这些东西,而这个东西将会对你的今后的幸福和成功是比较有决定性影响的。
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在重要的事情上从来没有想过。
什么是隐性教育?
为什么说隐性教育对人影响远远大于显性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为什么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自我形象的建立非常重要?
什么是自驱心理?
自驱心理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在中国也好,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啊是常态。决定你真正做什么的,其实是你的骨子里头那种性情。它有一种冥冥当中像牵引你的那种力量一样。其实就是你的潜意识,你的情商的高低。说到这里头,涉及到另外一个概念了,是显性的教育和隐性的教育。本身隐性教育对人的这个影响,要远远大于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啊,更像培训。隐性教育呢更像我所理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引导和影响嘛。
这个影响是有很多啦,包括激励,是吧?包括以身作则的引导,现在这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成长过程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人他自我形象的建立非常重要。就是说,他认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说你今天把他逼到这条路上了。诶,走着走着他又回到他自己所设定的那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里头还有一种心理叫自居心理。
什么叫自居心理呢?就是说,你自己从小啊你会想象各种各样的形象,就是你自己会是一个劫富济贫的啊,做一个大侠也好,做一个考古学家也好,还是做一个侦探也好,渐渐渐渐……时间长了以后所有的注意力都会往这个上头在集中。这样就无形当中是一种引导,后来也没有做考古学家,但是,你发现你的思维方式和方式往往都受这个东西的影响,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就决定了你最终从事什么样的事业。
有个著名的实验,就是一群啊数学很好的学生,为了激发他们进一步把数学学好的这种动机,就给他们看了一份一个著名数学家简短的传记。但是他做了二个分组。一个分组呢看到的传记呢是完全客观的,还有一组传记呢,它就是改了一个东西,就是每一个人看到的这份简历只有一个不同,就是这个数学家的出生在几月几日是不一样的,就是跟看到的那个人是一模一样的。后来经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第二组里头啊数学成绩明显提高的占百分之六十六。
你有一个正向的这个期待和暗示对成绩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组的每一个人看到这个简历的时候,心中都会涌起一种窃喜。哦,原来我跟他是在同一天出生的。这个暗示其实是很强大的。这也是一种教育,就是我们在学校教育里头啊不提供这样的教育。目前学校主要是在提供所谓的知识,就是提高所谓的判断力那些专业知识,而对他的感知力的训练不够,对他的这种内在动机的这种激励,暗中不知不觉在潜意识当中影响他的这一种手段是很少有的。
在企业当中,最困难的是管理好上司。而我发现有一种人,他真的能够得到不同的上司的喜爱。原因就在于他总是在暗示,暗示他对他的上司来说是个贵人。他会很成功的总是在他的上司面前暗示,或者说经过洗脑,让他的上司相信,他,是他上司的贵人。一般老板们都相信嘛,人生啊要成功,要高人指点,要贵人相助,要小人监督。这种人呢,如果他真的要达到他的目的,他是暗示而不是明示。他就通过各种各样的场景在这种不经意之间向他的上司传导这种信息。因为,这个结论是上司自己得出来的,而不是别人告诉他的,所以他就会坚信这个判断。其实在小孩的教育里头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让他去自学,让他有那种自学的动机,让他去不是要我去学习,是我要学习,达到那样一种状态。我们现在的教育里头都是要我学习,而不是我要学习。而我要学习就是说,要让他去扮演某种角色。让他自己啊,让他陷入到某种类似于真实的谎言,让他被这种真实的谎言所牵引,当然这个谎言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啦,去引导他最后把他内在的那种潜能一点一点地调动起来。
考大学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呢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你认真观察周遭的人的话,你会发现是他们的性格,而不是他们考上那个大学决定了他们人生的轨迹。
或者说是他们的潜意识当中被种下的某些种子是决定他最后的命运的最根本的东西远比考上哪个大学要重要的多。许多本科考的很一般,考了一个很普通的大学的人,后来呢因为他的性格,他成为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这个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千万不要认为本科怎么样。
前些年不听说北大中文系的一个学生,一个高材生啊,后来毕业以后七混八混混到去卖猪肉吗?当时是一条大新闻啊,就北大毕业去卖猪肉。真的是,他就在那儿切肉卖嘛。多少人就觉得,唉哟,这……这给大家的冲击非常大。北大毕业去卖猪肉,其实这也很正常。我们常常把某个阶段性的东西啊当成是最后的东西。后来你才发现,其实几乎所有东西都是阶段性的,就这一个同学啊……叫陆步轩的这个同学啊后来去卖猪肉,就舆论哗然,人家好好地卖猪肉,你知道人家现在生意做的很大的。连锁肉店,现在你发现中国的一些从华尔街回来的人也开始投这个养猪事业还不见得能做得有那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