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几日即是清明了,现在人们说起清明多知道这是个节日,至于它是二十四节气其中之一的事情倒有些模糊了。
节气的清明从何而来呢?查阅资料,发现原来是因为每到这个时候,“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这个时节,所有生物都显出了生气勃勃的样子,鸟儿们四处鸣叫,枝头上绽出了缤纷的花朵,树木抽出了新鲜的嫩芽,在太阳的照射下,大地的那一抹春色恻恻动人。
今日的清明节是融合了传统寒食节的习俗的,这在我也是才得知不久。在古代人们是轻清明而更看重寒食的,因为在当时清明只是作为一个节气,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寒食节已历经千百年,传统丰厚。
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寒食节当日,每家每户都要扫墓、踏青、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所以有此名。如今扫墓和踏青的传统多半于清明节中延续了下来,其它的则已很少见到了。
虽然不可避免的时代的变迁会使一些传统逐渐消失,但好在前人留有不朽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一些风俗致景。
既有最被熟知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许多幼稚的儿童都能够背诵),也有“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苏堤清明即事》)等寡闻佳句。
闲适读来颇使人有兴味,不禁浮想联翩。
诗犹在景依存,只是新人换了旧人。清明时祭祀扫墓是必不可少的,后辈们以此寄托对先辈们的思念。
幼时懵懂,单纯因为觉得又可以出郊踏青,戴柳圈,吃清明粿,便感觉很高兴,没有任何其它的心思。仪式上按长辈的引导祭拜完祖先,便顾自己去玩了。
等到长大,经历了世事,心里方生出虔诚和感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子嗣繁衍,便是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忙碌,平时难得有休息的空闲。也许清明节只是意味着几天的假期,使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想如果能试着去理解节日的内涵,去度过这个假期,将使身心获得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