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时间】1931年2月2日
【照片内容】卓别林邀请爱因斯坦参加首映式。
一个潦倒的流浪汉爱上了失明的卖花姑娘,一个不太现实的爱情故事经过卓别林独到的演绎让人涕泪交加,大师就是大师,举手投足皆是戏;没有对白,完全依靠角色的表演和精彩的配乐,影片的魅力却丝毫不逊色于现代的有声电影。
影片结尾,卖花女还是在握着流浪汉手时,认出了他,她说“你?”,流浪汉淡淡地答道,“你现在能看见啦?”,“是的,我现在能看见了”,卖花女带着哽咽的表情,流浪汉带着依旧傻傻的笑容,影片就在这里淡淡地结束,一如卓别林一贯的风格,喜剧桥段夸张却不哗众取宠,社会批判深刻却不刻意尖锐,这缕城市之光照入大家的心中,让人笑中带泪,备感温暖。
在一部影片的开头字幕他是这样写的:这是一部笑中或许带泪的影片。这句话似乎揭示了卓别林所有影片的特点,他所有的笑料往往是通过悲剧来达到喜剧的高度。
他既擅长表演粗放的滑稽,又善于表演微妙的讽刺。大致可以“狼狈美学”来说卓别林吧。他放弃了滥用的低级趣味,而以发人深省的笑代替了纯生理的笑;用同情的微笑代替哈哈大笑。“我是一千倍地更喜欢用一种俏皮的姿态、而不愿用粗鄙和庸俗的行为去赢得笑声。”
卓别林基于他真正艺术家的天性,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幽默对生活基础的特殊意义。他从早期的滑稽电影中摆脱出来,逐渐地把严肃的题材和喜剧片的传统手法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
他给电影观众带来了无休止的笑声,甚至可以使人笑出眼泪来。然而,人们却无法说明那是欢乐的眼泪还是辛酸的眼泪,别人只可以让观众发笑,卓别林却可以让观众笑完以后深思,这是同时代的任何喜剧演员不能做到的。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升到了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
《城市之光》的首映,他最重要的朋友爱因斯坦夫妇参看影片。“在电影的最后一刻,我发现爱因斯坦在擦拭眼泪,这更深一步地证明:科学家都是不可治愈的感情动物。”卓别林说得一点没错。后来爱因斯坦又去看《摩登时代》,同样泪眼涟涟,回来按捺不住激动给卓别林修书一封:“你的电影《摩登时代》,世上人人都能看懂。你会是个伟人的。爱因斯坦。”一周后,爱因斯坦收到回信:“我更加钦佩你。‘相对论’世上没人能懂,但你已是一个伟人了。卓别林。”
最好还是来点鸡汤:在这座城市中只有蹩脚的流浪汉一直坚持着,他正是这座灰暗的城市中一道永不熄灭的光芒!现实生活或许并不那么美好,甚至使我们失望,但总有一些事情值得我们期待,只要努力,就会有奇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