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在朋友圈里的人……

你有多久没有发朋友圈了呢?

如今好友都活跃在朋友圈吗?

01

经手机提醒,我才发现,今天是大学舍友倩倩的生日。

仔细想来,才意识到,我似乎很久没在朋友圈看到倩倩的身影了。

这实属不太正常,要知道换以前她的性格,就喜欢时不时晒晒生活,吐吐生活槽点什么的,可是现在居然一点声音都没了。

点开她的朋友圈,没有仅三天可见,也并没有删除拉黑我。

只是微信界面上的时间线,停留在2017年7月15日,接下来的时间里,她就好像消失匿迹了一样。

感觉到自己对昔日好友的疏忽,我先试探性地发了个红包,祝她生日快乐,看看她是否还有在玩微信。

过了一小会,她就回复我了,语气是以往的热络。

我问她:“最近怎么都不在线上了?工作很忙?”

她说:

“也还好吧,没什么大事,只是感觉没什么可发的。

你懂现在圈里人太杂,亲戚啊同事啊领导啊,有些内容就不适合这批人看,就得屏蔽掉。可我花在分组可见的时间,足够打消掉发朋友圈的欲望了。

你说生活都这么累了,吐个槽还得小心翼翼,还得顾虑自己平常的人设,何必,索性不说算了,自己慢慢消化,不刷存在感,也不做一个怨妇,多好。”

听完这话,我愣住了,毕业两年的时间,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太多。

一个喜欢絮絮叨叨,有事说事的女孩,在时光巨浪的冲刷里,变成了一个擅长沉默的人。

想想确实有点无奈,朋友圈原本是很私人的东西,原意用来展示自己,欣赏别人的地方。

可如今,不得不参进家事工作事,顾虑这顾虑那,最后却忘记顾虑自己的心情。

想起《银魂》里的一句台词:

“等你们长大成人了就会明白,人生还有眼泪也冲刷不干净的巨大悲伤,还有难忘的痛苦让你们即使想哭也不能流泪。”

所谓成长,大概就是将哭声调为静音的开始,将生活调为震动模式的开始。

它让你成为了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也让你成为了一个不敢轻易言累的胆小鬼。

唯一学会的,就是忍耐,在苦中作乐。

02

前段时间,我在留言区里,看到读者瑶瑶和我说的故事:

瑶瑶是某二线城市公司里的行政管理人员,属于敢爱敢恨那种类型的女生。

虽说朋友圈里加了不少领导同事,甚至是某些客户的微信,但她从来没有避讳这些,想发啥发啥,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抱怨,心情愉悦时就开心到飞起。

因为最近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搞得她很烦躁,所以朋友圈内容多偏向负面吐槽。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就因为朋友圈的这些内容,领导在微信上找她谈话了。

领导的大致意思是:

瑶瑶是公司的门面形象,一言一行都应该积极向上,像朋友圈发消极动态的行为,特别不利于给员工们树立一个好榜样,没有底气去管理下一级的人员,也没法向客户传递公司的正能量,所以要求瑶瑶朋友圈尽量不要发负能量的东西。

最令人无语的,是领导还冠冕堂皇地说:

“我也不是非要管你朋友圈发什么东西,就是提醒你,要多想想自己的人设,你看你如果发生活照,发吃的喝的,我都没说过你,你说是不是?”

瑶瑶当时听完就气哭了,这明明是她自己的朋友圈,却被硬性要求成公司的附属品。

这年头,公司的劳动合同就像卖身契,这一签,自由没了,情绪没了。

当时瑶瑶说了一句话,让我感到很心疼:

“以前我一直不懂发个朋友圈,为什么要选择屏蔽,大大方方做自己不好吗?现在我懂了,能不能做自己,不是你说了算,而是要看别人的眼色和脸色。”

瑶瑶还说她准备戒掉朋友圈了,因为实在不想成为偷偷摸摸发心情的自己。

可能大多数选择消失在朋友圈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心情吧,曾经想热气腾腾,色彩鲜明地驰骋在朋友圈。

后来在一道道冷漠的壁垒面前,不得已停下了步伐。

对这些退出朋友圈的人来说,当下的生活够苦,工作够累,人情世故够复杂的了。

现在连小天地都不纯粹的话,倒不如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当一个冰冷的看客,也挺好。

记得马克·鲍尔莱恩曾说: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于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成年人,纷纷选择三缄其口,再也不把情绪,透露在朋友圈供人观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所谓成熟,其实是一个很冰冷的词语。

03

在知乎里看到一个问题:

“你为什么不喜欢发朋友圈了?”

网友们回答:

“因为害怕。”

“现在偶尔发朋友圈也只是分享一些自己喜欢的歌,其他的都发在微博中。

朋友圈中有太多陌生的熟悉人,反而不知道有些心情该怎么说了。

微博就像沈腾说的那句:都是陌生人,一吐为快怎么了。

嗯,就是这样。”

“感觉发朋友圈显得自己很矫情,一些小事根本没有必要发,真正的大事又不想发,因为不想说得人人皆知。”

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发朋友圈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呢?

我曾在公司群里问大家,大概多久发一次朋友圈,会因为什么事才发呢?

他们给我的回答大多是不咋发朋友圈了,嫌分组麻烦。

顶多偶尔发发风景照,发发看到的搞笑段子,还有就是分享下魔镜和凯紫的文章罢了。(真实支持者了,感动)

其实每个人不是不想宣泄,只是不想被人说矫情,担心他人接受不了真实的自己,故而选择带着两幅面具生活,笑的那面对人,哭的那面对己。

成年人,就连哭泣和抱怨,都嫌太麻烦了。

村上春树在《舞舞舞》里写道:

“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所以每个人越是年长,情绪就越是内敛,活成了一摊死海,所有的波动都掩藏在深海之下,无人知也无人晓。

04

那些消失在朋友圈里的人,“活着”的时候,大概是这样:

①打开微信,从手机相册选择表情包,快速记录当下的心情,准备发表时,突然想起了要分组。

②打开分组列表,一个个细心勾选需要屏蔽的选项,勾完后返回发送界面。

③想要按下“发表”的时候,发现分享的欲望已经锐减。

④点了左上角的“取消”,选择“不保留”。

这些步骤,似乎做完一遍,就感觉没有了心情。

当一个矫情的人注定会被他人说三道四,所以大多数人选择习惯性沉默。

说真的,其实发不发朋友圈,你自己喜欢就好,实在没必要为了顾虑他人,而委屈了自己。

可如果你决定退出朋友圈这个舞台,也希望你是快乐地隐退,而不是被迫地消失。

人生这场游戏确实挺难的,可无论如何难过,我们都该像汪曾祺说的:“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所以试着让自己快乐吧,即便生活真的很苦。

其他多余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吧,因为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安慰,只需要理解。

【今日互动】

你有多久没发朋友圈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