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关于原生家庭的热议越来越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从樊胜美们、苏明玉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感同身受之后要如何释怀呢?
小M生在农村,免不了受重男轻女思想的伤害,父母一直想生男孩,对女儿的的成长自然不怎么上心,加上二十几年前的中国农村,能温饱已是幸事,哪里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从小被父母冷落,从没有被鼓励,只有不断的语言打击,造就了性格内向,不自信,缺爱的她。
从小不开口要东西,努力做一个懂事、勤快、节约的女孩子,依然得不到过多的关注和夸奖。
小M六岁学做饭,八岁跟着母亲在田间劳作,十二岁开始洗全家的衣服,放羊喂猪是家常便饭。
在那个农村免学费的年代,小M勉强念到初三,母亲多次提及同村的姑娘外出服装厂、电子厂打工为家里挣了多少钱,她安静地听着,始终不想说出那句我也要出去打工。
她的成绩不算最优秀,也算年级靠前的孩子,隐隐觉得只有读书才能走出这个养育她但让她很讨厌的落后地方。
小M家乡的人,习惯砸锅卖铁供男孩读书,也习惯迫不及待安排女孩打工、嫁人的命运,他们遵循这个不成文的传统已经几十年了,偶尔有人家一直供女孩子读书也会成为全村的笑柄,说女孩子读书赔钱的,早晚要嫁人。
就在小M快要被迫接受这样的人生轨迹的时候,她的父亲始终觉得性格懦弱的女儿如果按照打工、嫁人、生孩子的路去走,该怎样被婆家欺负?父亲支持她读完初三参加中考,命运能否翻转全靠自己,好在小M自己争气,考了全市的重点高中,为她的家庭挣了脸面,母亲再也没提过让她外出打工的事情。
接下来的成长,在艰难中也算顺利进行着,直到大学毕业,她终于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工作后的她屡次跟母亲起了冲突,有关花钱、工作、对象的问题,她们始终观点不一,最严重的的一次,她跟母亲在公交车上争吵后,小M拉着箱子离家出走去了陌生的长沙。
她甚至看到母亲在车站挨个车看她是否在车上,母亲那辈的人不懂道歉,不懂挽留,只能用行动找赌气的女儿。
那次母亲没有找到女儿,女儿也没有向母亲低头,直到父亲在两边缓和关系。
可能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以为父亲和女儿的关系更好,实际上,父亲很少过问家里子女的事情,只有家庭关系真的很糟糕的时候才会出面缓和。
所有的亲戚都说父亲最疼爱小M,可实际上在她看来父亲图的是她带来的荣耀和以后的回报。
成年以后的小M远离父母,几个月通一次电话,直到找了男友谈婚论嫁,回家又是一次剧烈的争吵,无非是抱怨小M结婚早,没有来得及回报家庭就要自立门户,顺带嫌弃男友家庭条件差。
跟往年一样,小M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跟喜欢的人领证没有婚礼,低调生活。
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后,小M发现,生活依旧不完美,尽管丈夫很体贴,他们依然有争吵。
争吵后小M习惯冷处理,拒绝交流矛盾,解决矛盾,只是一直沉浸在生气的环境中。小M的丈夫小T,刚开始总是逼迫妻子现场解决争吵的矛盾,从而又陷入新的争吵中,最后已经忘了因为什么吵架,小M只记得丈夫一直在逼迫她。
吵架的原因无非是,小T习惯节约,小M习惯铺张。后来丈夫想到一个方法,他跟妻子说,我每次又要惹你生气的时候,你就当场告诉我要尊重你的生活习惯,这样我就能立马察觉到你要生气了,我要照顾你的感受。
后来他们几乎很少因为这些事情争吵,因为每个人都学会了让步。
小M突然觉得和原生家庭的矛盾也是如此,没有人做出让步,糟糕的关系会一直处在死循环。自己的父母不是樊胜美的吸血鬼父母,也不是苏明玉的冷血无情父母,他们是如千万父母般的普通人,有自私有贪婪有狭隘,可自己难道不是这样吗?
关于原生家庭的执念,无论和解还是释怀,终究是这人生的一环,我们都想这一生顺遂平安,那就跟亲密之人握手言和吧。
当然,释怀不是一方的退让,而是双方的和解,无论为人子女,做人父母,互相尊重才是和解的开始,也是释怀的开始。
愿我们都能心无怨恨,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