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职场人集体破防:年龄歧视立法能否打破就业困局?|两会观察

两会又传来就业市场的重磅声音,我们看看针对“35岁+”职场困境有哪些建议?
蒙媛首先建议完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明确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写入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同时,加强劳动保障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倒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其次,蒙媛强调,要完善劳动者终身学习制度,引导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增强职场竞争力。此外,蒙媛建议强化“35岁+”就业群体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同时,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放开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考的年龄限制,营造全社会反对年龄歧视的良好氛围。
说心里话,梦媛代表说的句句在理,建议也都非常中肯,也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大声呼吁的。担我们不由得想追问一下,为什么35岁+的就业环境如此恶劣了呢?



数据透视:来自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我们看看最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的趋势就明白了。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博生,简直就是一抓一大把。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乏985/211的天纵奇才,极具冲击力和干劲,他们接受新事物快,体力好,关键薪资还不挑剔。公司里的那些35+的老员工,每到校招季内心都不得不多少忐忑一下。


v2-b35679b6b25b75c2d41422bbd6dd7d21_r.jpg

随着的近年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大幅提升,目前看2025年应届硕士毕业生平均年龄接近30岁,职场“黄金期”被压缩至35岁临界点,所以三十五岁的焦虑期,确实和大环境有关。(还没就业,就直逼年龄焦虑线,太残酷了!)


v2-1ac9778581a63192237e50ebdae90688_r.jpg

高校的扩招,确实把我国的“人口红利”向着“人才红利”大大的前进了一步。而且成效显著,从我国的航天,高铁,无人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不断突破来看,“工程师和科学家”型社会初见端倪,特别是在目前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式下,爆发了极强的战斗力!

但是集团军式冲锋作战的后遗症,也频频显现,三十五岁焦虑症就是其中之一。

现实中的矛盾点:老一辈的“传帮带"效果甚微

人均预期寿命延长(78.3岁)与退休年龄延迟(渐进式至65岁),但职场却将35岁视为“保质期终点”,这显然是不合乎清理的。要知道,一个人在四、五十岁的年龄,往往是人生事业的巅峰期。但为什么会成为首批淘汰的人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社会变革的新技术更新迭代太快,上一辈的很多经验和技术已经无法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了,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被后浪拍在沙滩上,惨淡出局!


私企的“算盘”:成本与服从性优先
最先祭出"35岁+禁令“的,普遍是从私企开始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真实原因:年轻员工薪资低、加班耐受度高、家庭负担轻,更易“内卷化”管理。
法律漏洞:现行《劳动法》未明确禁止年龄歧视,企业违法成本几乎为零。

国企与外企的“例外逻辑”

国企:部分岗位因稳定性需求更看重经验,但公务员招录仍保留35岁门槛(源于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形成矛盾示范。
外企:部分跨国企业因国际反歧视法规约束,年龄限制较少,但本土化过程中仍受国内风气影响。

案例直击:

广州某街道招聘环卫工人,限制年龄在35岁以下,舆论哗然之后被迫修改。
一家内地知名手机品牌公司在香港招聘中,明确拒绝35岁以上的求职者,引起了广泛的批评,因为在招聘信息中,并不是对技术研发的对年龄较为敏感的职位。


单纯立法为何难落地?

现行法律仅模糊提及“平等就业”,缺乏具体惩戒条款,劳动者维权举证困难。
代表建议的局限:蒙媛、郑功成等代表提议将年龄歧视纳入《劳动法》,但法律修订周期长,企业执行动力不足。

政策突破口:用“奖励”替代“惩罚”

税收减免:参考《残疾人就业条例》,对企业招聘35岁+员工按比例减免企业所得税(如每吸纳1人减免5000元/年),法律依据可拓展至《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安置特殊人员税收优惠”。
社保补贴:对长期雇佣中年员工的企业,按工龄阶梯式降低社保缴费比例,减轻企业负担。
政府示范: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全面放宽至45岁(如2025年国考部分岗位放宽至40岁),带动社会风向。

配套措施:终身学习与职业转型支持

政府主导建立“中年技能重塑基金”,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开设针对性培训课程36。
推广“无年龄限制”招聘平台,算法屏蔽年龄字段,聚焦能力匹配。
个人觉得,税收减免这个方法最有杀伤力,要知道企业主老板们也不傻,能用这样一个优惠政策,换来的可是年富力强的非残疾劳动者,做梦也会笑醒咯。不过想想真的这样也挺悲哀,社会上35岁以上视同残疾人了,这是一个怎样奇葩的社会现象?


就业市场无小事,关于千家万户的劳动者的饭碗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总体来说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都需要主动参与其中。政府需要有战略思维,站的更高,措施更有实操性,监管也需要更有力度;企业作为雇主,社会责任的承担主体,多挖掘那些35岁+的价值员工;个人则需要转向和拥抱“终身学习”的思维。

企业:摒弃短视思维,挖掘“经验红利”。
政府:从“立法约束”转向“激励引导”,让政策更具实操性。
个人:打破“35岁躺平”心态,拥抱终身学习。
虽然自己也是35岁+,也知道抱怨是没有用的,既然无法改变,就去主动拥抱吧,因为“年龄不应是人生的分水岭,而是经验的里程碑。”

硕博数据补充说明
数据来源差异:
2022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3)》,为官方统计1。
2023年数据部分来源于行业报告,可能存在估算成分1417。
2024年数据为预测值,需以最终官方发布为准13。
扩招趋势:
近年来研究生持续扩招,2022年硕士在校生突破300万人,博士在校生超55万人116,未来毕业生人数或继续增长。
就业与竞争:
随着毕业生人数增加,热门专业和院校竞争激烈,部分学生选择“考公考编”或“二战考研”117。
建议参考教育部或国家统计局的最新公告获取更精确数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