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年少时,语文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即是【每日随笔】,那时候写的随笔是什么模样的呢?
是外出旅游,被陌生的大叔撞了一下而又未收到他及时的道歉后,悄悄地抹了一把鼻涕在其后背上,并美其名曰:礼尚往来。
是植树节,小心翼翼地在家门口埋下一株细嫩的柳树枝,听到后院的同学说柳树长大了会招来许许多多毛毛虫,然后匆忙将其折断。
是被老师表扬道:写得特别好,值得表扬,但是四只脚的小鸡~~瞅着被老师特意用红笔圈出来的“四”一阵疑惑,跑回家才恍然。
是躲在外婆家的小房间书写感慨:人们都欣赏外向者,却不知内向者也有他们独特的优势·····之后随意一丢,便去玩了。
后来——————
是别人会觉得:这孩子该是多没有教养,被大叔撞了,他很有可能是无意的,小小年纪,未免报复心太重了些。
是别人会觉得:这人是傻的吗?别人说什么,她都信。而且把一株好好的幼苗折断,是有多么残忍?
是期盼得到他人的反馈,好听的,暗暗欢喜又自我怀疑;难听的,深受打击又努力自证;无声的,些许失望与焦虑。
是“大夏天的,从公园驮着十本书回家,好热,真想把它们都丢了”演变成“任性的少年人,树枝的疤痕,是对驮书人的嘲讽:我留下了,你的呢?清风,牵引着蝉鸣,穿绕在光影斑驳中,拂过面颊,散去。相视而坐,无一本喜欢,留下吧?却在农药弥散之际,卷书而逃。蜻蜓的薄翼摇曳在睡莲池畔,和着飞虫留在手臂上的点点猩红,炙热且宁静”。两者其实都是当时的真实情感与想法,只是后者这些应夏日之景推敲而出的言语,花费了至少一小时,不知是推敲字句的优美多,还是推敲别人看到后的评价多?
到现在为止,也过去了一个多小时,大半年没有写文了,此前一直喜欢晦涩的文风,觉得那样会让自己显得思想深刻。【让自己显得】,这五个字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就是其实质是思想不深刻,甚至是空洞的。随笔,没有评判,没有期许,没有别人,那么,剩下的,或许就是自己,作为自我梳理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自我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