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时候,爱是向下传递的。人人都爱自己的孩子,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我也不例外!
为了孩子能上好的学校,最近不惜血本买了一套学区房。又为了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远离电视,新家装修前,我就下定决心,舍弃传统的“沙发-茶几-电视”老三样儿的格局,把客厅打造成以阅读和游戏为主的全新多功能空间。我从网上找了很多参考图,又带着孩子去书吧找感觉,基本确定了方案,跑去家私城跟定制衣柜的老板讨论如何实现我的想法。我举着手机让衣柜老板看我喜欢的风格,兴致勃勃的谈我的设想,最后,他问我,“我怎么觉得你的眼里只有孩子?你不是说跟老人一起住吗?不摆沙发,不装电视,你让老人吃完饭去哪?跟孩子一起坐榻榻米上玩吗?坐下之后,起的来吗?”我辩解道:“你误会了,我会把电视装在老人房间,他们想看回房间就可以了!”
回到家,公公正坐在沙发前的游戏垫上给儿子讲故事,电视虽然开着,爷孙俩都没看,我好奇的问公公,“爸,这电视都不看为什么还开着呀?”公公说:“想看啊,没等看,你儿子就醒了,这不是不想让他跟着看,看入迷了吗?”说完,公公用两只手扶着沙发,缓慢的将身体撑起来,伸直腿,再慢慢挺直腰,整个过程就像体育台慢动作回放,这时,我耳边响起了衣柜老板那句“坐下之后,起的来吗?”是啊,我之前怎么就没注意到呢!我特别感谢衣柜老板那句话,它点醒了我,我的家里不只有孩子,还有老人,老人们正因为爱我们,爱我的孩子们,已经牺牲了很多自己的喜好,在他们有生之年,我还能为他们做什么呢?让他们的日常生活少些障碍,多些便利,顺心如意,恐怕是最基本的了!老三样儿就老三样儿吧,培养阅读习惯,硬件设施虽然重要,但家长的示范力量更直观有效!我把我的想法跟孩子们解释了,他们虽然有些失望,但还算能够理解。解释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有一线希望,希望等我老去的一天,孩子能记起妈妈当初是如何对待爷爷奶奶的。
不知道我为老人做的这些算不算孝敬,反正之前在我的概念里,孝敬老人,就是每周给他们打一两个电话,老人过生日,我来准备蛋糕和鲜花,有好吃的留给他们,逢年过节再买点礼物,大概这就是全部了。还理所当然的认为老人应该多体谅子女,不要没事搞事情出来。可是偏偏我就有个矫情的婆婆,前不久她回老家参加亲戚的婚礼,走之前我们就知道她会顺便住院降一下血糖。她回去一个星期后,就打电话给我先生哭诉,她都住院了,没一个孩子在身边。于是,先生安排出差趁机回老家看望婆婆,并且带婆婆去风景好又开阔的地方散心。在我看来根本没必要,甚至感觉婆婆太会撒娇了。等婆婆从老家回来,公公还特意把这件事说出来取笑婆婆,婆婆面对质疑,毫不在意,她说:“我住院那十天,你大姐连个电话都没给我打,还是我主动打给她的,她接个电话也不耐烦,总说店里忙得不得了,哪有说闲话的时间,唉,实在是太没良心了!你看吧,等你大姐的闺女长大了,都会还回去的!”听完婆婆一席话,我不再觉得婆婆作了,父母养育子女一场,生病的时候希望有人关心,有人陪伴,这丝毫都不过分啊!假如是孩子生病,我们会怎么做,不需要孩子提要求,我们早就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了吧?我们只需要把向下传递的爱,留一点儿,回馈给父母,他们就会非常开心了。
老人除了关心、陪伴,还需要什么呢?恐怕是对他们价值的认可。说白了,就是让他感觉他还有用!前几天晚饭时间,我的手机屏摔碎了,公公说我家附近就有个维修点可以换屏,想帮我拿去维修!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可别,我家那附近怎么可能有苹果手机原装屏,修完说不定损失更大了,所以马上就拒绝了。饭后,婆婆走进我房间,再次征求我的意见,“你爸一会儿就出去溜达了,让他帮你把手机拿过去修修,可好?把我的手机留给你,你爸到了那边问了能不能修,就打给你,修不修由你决定,可好?”听完婆婆的话,我再找不到拒绝的理由了,我的公婆这么殷切的想帮我一个忙,结果怎么样都不重要了。等公公修完手机回来,我试用后,真没问题,我赶紧肯定公公,“爸,多亏你帮我拿去修了,这价格比我自己修那次便宜一半还多,关键是省了好多时间,我如果寄到福田,至少一个星期才能拿回来,就算自己送过去,那明天上班肯定也没法打卡了,这下好了,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公公说“可不是嘛,关键是省时间了呀!”公公说这话的时候神情是喜悦的、自信的,就像下属跟领导汇报工作,得到认可一样,所以我想,以后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老人,让他们有机会给我帮忙,以此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可能是年龄心智都到了特殊阶段,才会有这些感悟,那种感受就像是玩滑梯,我在滑梯顶上,孩子们正起劲的拾阶而上,而父母已经在迅速下滑,我既希望能牵起孩子的手,带他们走稳,又希望能扶着父母,让他们滑的慢一些,再慢一些。正因为如此,对老人有哪些需求从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晰过,他们跟孩子一样需要关心、陪伴以及价值认同。而我要努力做的是让爱不仅仅向下传递而是向着循环往复的方向走,让爱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