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测试简化版”可能是对 Detective 这个聊天游戏的最适合定义。 但我更关注的是乐此不疲地扮演成机器人,以及分辨真人的人。这个简单的聊天游戏能充满乐趣,大概在于大家都是那类,觉得机器人会引用蝙蝠侠的人。
图灵测试(Turing test)是计算机以及哲学界非常著名的一个理论。这个起源于哲学的智能概念在1950年由艾伦图灵提出了具体的实验方法,即如果一台机器能通过文本和人类进行沟通并成功伪装成真人(不被识破为机器人),我们就说这台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具有智能。
看完上一段你大概就能轻松理解Detective Game这个游戏了。这是一个文本聊天游戏,参与者会被分配Detective和Impostor这两种角色。前者需要分辨屏幕对面和自己文本聊天的是机器人还是真人,后者需要努力伪装成机器人骗过前者。
先说结论。游戏中的机器人具有一定分析能力。 基本的对话当然可以掌控,而添加的人性化设置除了原先就预想到会有的表情(比如 Hello :--))之外,甚至还有故意出现的typo(拼写错误)。当然回复速度也考虑到了真人扮演者的打字速度而比较慢(当然没准是真的在计算中)。
但是,大多数结局如你所见,机器人装真人还是挺难的,比如我碰到的这位就对结构复杂用词晦涩的长句存在理解障碍(对,就像你看到的这句)。而其他某些特定模型和反应也只要对话几句就可以基本确定。
但我真正关注的,是那些参与的真人们。
在线上聊天网站数不胜数,各种陌生人社交应用任君选择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有人跑来玩这种命题作文,兴致勃勃地扮演成另一个角色和屏幕对面的人进行一来一往的对话?
——角色扮演的社交意义
说到角色扮演社交——我也不确定这到底算不算一种社交模式——国人最熟悉的可能是一个叫“天黑请闭眼”(英文名Mafia)的桌游。 在这里,所有人被分配了警察杀手平民等角色,并在游戏过程中完全作为角色出现,通过大量的对话尽力扮演成一个好人或者识破别人。
它在青少年社交场合,尤其是非熟人场合的暖场效果大概能说明此类游戏在促进交流中的神奇作用。 不管是因为它激发了人潜藏的斗智斗勇的快感,还是解决了一群人坐在一起应该聊天但不知道聊什么的问题,为谈话提供了突破口。
本文中的 Detective 作为一个兼具斗智斗勇的角色扮演和过程中涉及大量直接对话的聊天游戏(或者陌生人匿名社交网站,如果你觉得这种说法不是很扯的话)在这方面当然也有类似效果。
除了游戏本身的乐趣外,这种给参与方分配角色和使命的设定也让聊天开展得快速自然。比起在普通社交网站上常见的,问完天气问年龄的拖沓型开场而言,这边问出有趣问题(并给出机智答复)的速度真是快了很多。 所以推特上提到这个游戏的人很多表示,自己在认出真人游戏结束后还和对方聊了很久,有些甚至交换联系方式成了朋友。
[有趣的是,我听说过的上一个具有这种延续社交效果的游戏是全程无法对话的《Journey》]
说到有趣的问答,这除了是游戏任务需要之外,还来自它本身对参与者的筛选效果。
会看到这个建立在二级域名上的小游戏的人,不是关注了几个科技宅的推特就是喜欢刷Product Hunt。而看到后会感兴趣的,大多应该是本来就对图灵测试或者人机对话感兴趣的科技动漫宅。
所以交流的双方一开始就已经是具有共同兴趣和话题的人。
比如这样,当我用working crazy hours来形容某城市时,对方即时提到了Arkham Asylum,并在之后给出了All Robots Can Quote Batman的金句。
[顺带一提:我看到这句后真的考虑过对方是自动应答的可能性]
--其他
诚然,这个游戏设定的缺陷还有很多。
比如参与者没有准备空间,经常随手点进来。导致时不时会出现一开始对话对方就掉线的情况。比如机器人伪装的技术实在弱了点。
我个人认为可以让参与者填一个小档案后开始等待配对游戏。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随意退出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出现正确答案后双方可以选择是否要查看对方玩家信息什么的。
但总之,作为一个有意思的游戏而言,它已经成功了。 毕竟,你不能随时碰到这种,对方理直气壮地告诉你:All Robots Can Quote Batman 的情况。
---
[注:本文于5月20日通过公众号发布(链接为原文)。 目前正在往这里搬的是过去的文章。微信用户可以关注钛点(taipoint)的公众号,非微信用户可以关注推特@taipointfun,或者TNW Index上的档案(在逐步建立中,话说我真的有在认真建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