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叛逆是个伪命题

      在兴成长的6门课程中,每周六的亲子课堂成了许多老师和家长的期待,因为迷茫、因为需要、更因为可以从课堂中可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明确思路和可行方法,所以大家对房校长的课翘首以待。

        每当遇到十几岁甚至十来岁的孩子种种“不良”的行为时,都会被解释为青春叛逆期。“叛逆”成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肆无忌惮的最好借口,好像叛逆与青春是如影相随的,青春期叛逆被公认为是一个“真命题”。而在今天的亲子课堂上,清华附中校长助理房超平先生抛出一句话:“叛逆是一个伪命题”,说孩子叛逆,买账者不应该是“青春”,应该是叛逆孩子所处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如雷贯耳,醍醐灌顶。完全颠覆传统的观点一下子撞击了我的脑门,立刻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聆听、记录、反思。之前也知道青春期不一定叛逆 ,但是一直找不到可洗刷大众“真名题”的方式。在今天的亲自课堂上,房校长把他的观点融入到几个小故事中,让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

故事一:一个六年级的小女生告诉自己的妈妈,要和男朋友出去玩。

  一般父母的做法——咆哮如雷:“什么?男朋友?还出去玩?”,接着一顿批评教育,并通知双对方家长,这样一个小事就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两个不经世事的小学生就这样生生的“毁”在父母的传统认知和过激行为中了。

正确做法——迂回战术:“孩子,这件事情有点严肃,容我考虑两天再给你答复好吗?”,要充分的尊重孩子,接着这位母亲向房校长求得法宝“孩子,妈妈也很赞成你们出去玩儿,但是你们还很小,外出需要大人的陪伴,不单我要陪着你,男孩的爸爸妈妈也要陪着,因为妈妈只能为你一个人的安全负责。”,小女孩一听,自己精心设计的“单独约会”竟要有那么多人参与其中,就自动放弃了。

故事二:面对一个沉湎于网瘾的少年。

      房校长分析:孩子喜欢网络游戏有三点原因,1.孩子太孤独,没有同伴玩,而在网络游戏中可以弥补这份缺失;2.孩子成绩不好,没有成就感,而网络游戏的升级可以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3.父母和孩子缺乏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除了成绩往往不和孩子谈论其他任何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这一点是造成孩子沉湎于网络游戏的主要原因。我深有体会,于是在讨论区打出自己的困惑时,主持人老师联线我和房老师交流,面对棘手的问题,能有一个专家面对面和你交流,耐心的分析,细致的解答,手把手教你该怎么做时,内心除了释然,更多的是感动。房校长认为面对这样的孩子,如果给予关爱和让孩子有纯在的价值不管用时,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不妨试试“放任自由”,最好的方法不是管制,而是协商。

故事三:一个看似乖巧听话的孩子说妈妈馋害了她11年。

      一个母亲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实在假装看书,假装学习,而是一味的对外人夸奖孩子听话认真。这样的孩子只是在按母亲喜欢的方式去做,至于做的效果怎么样?双方都不去关注,只是注重表面。其实无形中,这位母亲对孩子用“品行”绑架塑造了“乖孩子”的形象,这样的孩子一旦有了反抗意思,一般会爆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叛逆”,这样的后果不但没有“成绩”,也“没了”儿子。

故事四:成绩严重退步时一个母亲的做法。

      以为平时成绩很不错的孩子在一次考试中成绩明显下滑,在孩子“等待”枪林弹雨时,妈妈还是像往常一样高高兴兴,没有丝毫不悦去邀请孩子去玩自己喜欢的滑雪运动。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够“起死回生”,因为人家有一个智慧的爸爸或妈妈。

故事五:老师用“权威”伤了我的心。

      讲的是一个物理老师坚持己见要求所有的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其实这也是普遍现象,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因才施教,实际情况老师因为怕麻烦,还是采取整齐划一的教学和管理班级的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孩子,遇到冲突,利用教师的“权威”毫不妥协、毫不退让,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出有才华的孩子,更是残骸了孩子的心灵。

      相信相信的力量,问孩子专注时的感受与爱。注意力在哪收获在哪,滴水穿石,坚持就能看到希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天赋才华,都愿意做最好的自己。卢梭说过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三个针对孩子的方法,就是一,讲道理;二,发脾气,三、予以感动。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收益是最大的,与房校长对话,解决了困扰我们整个大家庭的问题,让我明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和理解,用命令的方法纠正孩子行为指挥越纠越偏,建议比要求更有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