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

把商业思维用到自己的人生,帮助自己做决策。《拆掉思维里的墙》有大量的股市、寓言、案例,参考了很多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也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本书主要讲的是困扰我们比较多的几种常见的思维障碍,这几种思维障碍会影响我们做决策时的科学性。

过度追求安全感

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不管在哪个城市生活总逃不过买房这件人生大事之一。从年龄看,美国人平均大概31岁会买人生中第一个房子,德国人是大概42岁,比利时人是37岁,中国香港是32岁,而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大约也就占50%,唯独中国年轻人基本上是一毕业就买房,然后结婚生子。可就今天的房价来说,普通人买房无非是双方父母出钱抑或是靠自己透支明天。这些其实都是明面上的小损失,更关键的、更重要的损失是后续更长远的一些投入。比如,为了省钱还贷,个人的职业培训能免则免,这会影响未来的职场的晋升或个人的竞争力,不会去资本市场搞风险相对比较高的投资,错过投资眼光、技巧的历练,更有可能错过未来好的投资机会,为了稳定的现金流,不敢轻易从眼下比较稳定的工作跳槽到更有潜力的行业。我们看名人传记的时候都会发现,那些成功人士有钱后考虑的第一件事永远怎么让钱生钱。

比如巴菲特,当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回老家做了一名股票经纪人,他跟太太结婚时已经攒了一万多美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钱,可以买一套小房子。巴菲特在结婚前问太太是用这一万美元去买一套小房子还是投资,几年后赚了更多的钱买一套更大的房子。巴菲特的太太非常信任他就让他用这一万美元做投资,所以两人结婚后就租住在一个条件非常差的房子里,直到女儿出生后才花3万美元在奥马哈买了一套灰色小楼,直到现在还住在那里。巴菲特认为投资在房子身上永远不如投资在自己身上,投在自己做的事情上才是金钱最大的价值。投资自己交资产,投资房子叫负债。王石说过,对于那些事业还没有最后定型、还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来说,40岁前租房是最好的。

但在大多数人认为租房没有归属感、安全感,这就反映了买房的本质其实是买安全感,在一个城市里有栖身之地心里特别踏实。但是房子真能带来安全感买,这其实就是头脑里的一堵墙禁锢住自己,一个人只有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才会觉得房子能让自己的内心过的安全。不仅是买房,几乎所有的跟职场、生活有关的决策都会受到恐惧的支配。这种思维模式就完全陷入一种好像什么都有可能,但又不太可能的困境。他似乎特别盼着一个权威的声音告诉他一定能成功,但实际上不可能又这种声音,即便有人指出一条非常清晰的路,他仍然会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

恋爱也比较容易缺失安全感

如果带着找安全感这个目的走进一段婚姻,通常这个婚姻都会出问题,因为人只要跟其他人又接触,兴趣点就又可能发生改变。移情别恋是无法靠责任感约束住的,想在婚姻上得到的东西自己一定要有能力给自己这些东西。

安全感还容易影响我们的工作能力,可能会毁了我们的潜能。

女人不认路这个信念如果是别人植入到她大脑里,就会导致她在这方面极度不自信,就产生了恐惧,最终就是一个死循环,越恐惧越依赖导航,越依赖就越不认路,越不认路就越恐惧。

本书作者古典有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潜能其实有点咨询顾问,如果一开始非常信任他,那么他就会越来越努力,但是一开始就不信任他而是信赖别的东西,他也不会再回来了,慢慢的,这种信任自己有潜能的人就建立起了一种自信和安全感,而那些不信任自己有某种潜能的人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同样的,一个人政前后拼命买好多奢侈品,这背后的心理机制都是因为一个恐惧,他会害怕别人瞧不起他,这种恐惧感特别强后,他就会去通过外在的物质去转移注意力,让自己相信自己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穿着非常体面,别人会高看一眼。

怎么提升安全感---

1.小范围的冒险

在不赶时间关掉导航,走一段路后发现其实还是能认一点路,这个冒险就给了自己一定的自信心。

2.远离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

吃穿不愁,找工作的动力没有那么足,就导致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但紧迫感和压力会逼迫着你想办法解决问题。

3.恐惧保险箱

是一个有点仪式感的小游戏,把你最恐惧的事仔细的写在一张纸上,写得越详细越好、越多越好,写完装到一个盒子里,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把它藏起来,这时可以告诉自己:我要去做自己的事了,先把恐惧存放一会,等我做完我的正事再回来把我的恐惧拿走。这个动作会让人心里上舒服点,当你做完事再回来看这个保险箱,你会发现担心的绝大多数事其实都没有发生。

4.成功日志

专门记录自己觉得做得还不错的事。时间长了就会积累比较多的自信,心里也就比较难产生恐惧和安全感。

5.恐惧触底反弹

恐惧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不是真的害怕在大众面前演讲。

第二层:害怕失去背后的降至

第三层:觉得没有能力去应对“失去”

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发明了一种可以把人的性格量化测量的心理学量表,把人的性格拆分成很多特别细小的问题,根据最后得分就可以给性格一个简单的归类,内向、外向、神经质。。。

他发明了心理学量表后就去研究星座,因为他发现星座这个东西特别有意思,比如六个内向星座和六个外向星座,土象星座(金牛、处女、摩羯)的人一般能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态平和,水象星座(巨蟹、天蝎、双鱼)更容易神经质,容易波动。经过艾森克反复地研究他终于明白了,因为调查的这些人都曾经是星座学院的学生,都非常笃信星座,做研究要随机抽样,这样结果才比较客观。于是艾森克决定重新找了10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还理解不了星座这么复杂的东西,调查发现这些孩子的性格跟他们对应的星座一点关系都没有。艾森克又做了一次实验,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找的成人,有相信星座的,也有不相信的,结果是如果一个人特别相信星座的描述那么他的性格就会向着星座描述的方向进化,而如果不相信星座,那么星座根本干扰不到性格。

所以心智模式对我们的改变太大了,就是我们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艾森克的实验反映出心智模式甚至有点像巫术,对我们的影响和改变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心智模式会引导我们一步步的往我们相信的方向前进,我们的世界会向着我们相信的方向去成长,心智模式之所以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的作用是因为它给这个复杂的世界一个简化的认知模型,用简化的语言给我们贴了一些标签,我们自己也相信这个标签,真的照着标签的方式去活,最后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个标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