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万圣节,大麦同学一早起床就跟我说着要去讨糖。哈哈,这个节日现在已经变成了小孩子讨糖节了。罢了,孩子这么期待,就答应她吧~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也是反对过万圣节之类的西方节日的。那时候觉得这是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蚀,新生代光顾着过西方节日,传统节日都忘了。
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不自信?世界是广阔的,文化是多元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更不是一种要争个输赢的关系。相反,不同文化中的节庆可以很好地互相补充。比如我们这么重孝道的儒家文化中,有重阳节表达尊老之情,却碍于含蓄内敛而没有专门的节庆来表达对父母之爱,这时候母亲节父亲节的出现就弥补了这个缺憾;西方文化中新年就是元旦,跨年夜主打一个辞旧迎新,而我们的过年是春节,除夕强调的则是合家团圆。各有各的内涵,各有各的欢喜。
说回万圣节。万圣节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新年庆典,后来被基督教会吸收并改为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其实真正的万圣节(All Saints' Day)是11月1日,而我们中文翻译为万圣节的Halloween实际上是指万圣节前夜(10月31日),它是All-Hallows-Eve(圣徒之夜)的缩写。万圣节前夜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源于凯尔特人的萨温节,当时人们通过熄灯、化妆成鬼怪来驱赶恶灵,以确保平安进入冬天。并且会在家门口放置糖果和好吃的食物来“讨好”(treat)鬼怪,避免鬼怪“捣乱”(trick),这也是讨糖这一活动的来源。
(插播一句,我在开号第一篇文章里提到过《寻梦环游记》,故事的背景就是墨西哥的亡灵节,是在11月1-2日,当地人会连着万圣节前夜一起过,所以10.31-11.2对于墨西哥人来说,和我们的清明小长假是一样一样的。)
但对西方人来说,万圣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还象征着对抗恐惧的胜利。通过装扮成各种鬼怪和妖魔的形象,人们表达了对可怕事物的嘲弄与战胜,感受到自身掌控恐惧的力量。所以节日的气氛是欢乐的,喜庆的——恰如我们用鞭炮吓跑了“年兽”时一样。
这和我们的文化相差很远不是么?儒家文化倡导“敬鬼神而远之”,和战胜、掌控完全是两个角度了。人类天然对死亡以及亡后世界的未知是恐惧的,面对这种恐惧是努力战胜还是避而远之,面对逝去之人是乐观面对还是哀伤悼念,无所谓对错和高下,这不正是多元文化价值观的魅力所在吗?
今天的随感就到这里了。写于2024.10.31,忘记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