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终于把正面管教的家长理论课上完了,拖延症晚癌患者终于报名并且上课,实属不容易啊
1 整体感受
整体感受是线下的课程与自己看书差别非常大
看书的时候就是针对字面意思,自己看了之后联系过往的经历尝试理解,对具体的方法理解相对比较片面,或者只是字面的理解,而没有深入其内部的精华部分
而线下的课程,则在诺敏老师的带领下,通过 活动---私人逻辑---工具卡讲解---再模拟 这一过程讲内在讲得非常清晰,加深了理解
虽然因为课程时间所限,课上的练习都是点到为止,但是已经习得了方法的“芽”,至于能长出什么样的“果”,就是看自己之后的理解和造化了。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任何课程,老师都无法教会我立刻、马上就能使用的方法的,尤其是育儿这一长期的工作,立马见效的方法在长远来看都可能有“跳不过去的坑”。
长期、坚定而和善、拥抱改变
2 具体使用
其实在去上课之前,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具体的生活中的困难,自诩“半个育儿专家”的我,在育儿上问题其实不是狠多,小朋友在我眼里乖巧、有脾气并且相对独立,好像没什么好改变的
然而上了课之后,我开始有比较大的转变,因为有狠多我认为我正在使用的方法,其实“姿势”也不是那么对,需要调整
1)有限的选择
如同书上所说,我经常会把一些死胡同式的选择当成给孩子的选择
“我们去吃饭,好不好”
——结果当然是必须好,如果不好,肯定要被强喂啊!
“我们回去,好不好”
——结果当然必须是好啊,不回去会被拽回去啊!
误以为自己很民主,其实在给自己和孩子挖坑。
就像问队友“我的口红好不好看?”,结果只能是好看,回不好看,你找削啊!!
我们设置了太多封闭式的问题,看似民主,其实对方没有选择,然后责怪对方没有想法、没有主见。
这是在育儿、生活中经常容易犯的问题。
所以,我需要改变的不单单提问的方式上,还有对结果的预期。
你给了孩子选择,那么被选后的任一结果你都必须能承担,你既然给了选择,就必须承担后果。
就像昨天晚上我对小肥说“睡觉的时间到了,妈妈想睡觉,你可以选择谁在妈妈怀里,或者再玩一会,你自己决定”,他说“我选择再玩一会”,我就必须能够承担这样的结果。
所以我说“可以,但是你不能打扰妈妈”,答曰“好的”
我表达了尊重,对两种后果我都已经考虑到了,并且都能承担,这样的选择尊重了他、尊重了自己,孩子体验了选择,也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
个人感受:如果你给了孩子选择,并且他能够感受到你是认真的,不太会做选择以外的事情,但是“感受到真诚”这件事情可能需要长期训练。
2)生活中的孩子气
用孩子听得懂的话去跟孩子沟通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挺难。
以前的生活,我也会经常使用他熟悉的内容跟他沟通,然而练习总是不够,今天好用明天不好用,所以不能长期坚持。这次家长课后我回到家尝试练习:
我:“你是想像小兔子那样“xiu~xiu~xiu~”的嘘嘘,还是想像大象那样“beng~beng~beng~”的嘘嘘?”
(这两个比喻是根据卡片改编的~~~)
娃:我要像犀牛那样biu~biu~biu~的嘘嘘
我:好呀,你自己决定
——现在每次喊他去嘘嘘都是“像犀牛一样”,变成亲子间的默契了。
多一点孩子气,给生活添一点色彩,其实是个转念之间的问题,多觉察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多以“孩子气”的方式来表达也是个长期坚持的事情。
3)情绪表达
我自认(自夸)是个比较主动孩子情绪表达的妈妈,与孩子一起读过各种情绪表达的书,也经常会询问孩子的各种情绪。所以,小娃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会表达爱。
“我好难过”
“我很生气”
“我爱妈妈”
“妈妈爱我么?”
我是在家里经常会使用的句式,我关心他的感受,他也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会询问奶奶,给奶奶挖坑
尿了裤子,奶奶给他洗屁股时唠叨他,他会反问一句“还爱我么?”
奶奶语塞,“爱,但是小肥尿裤子、不乖的时候就不爱”,暂且不评判奶奶说得对不对,小伙子已经已经比较敏感了,知道自己做错后可能会发生不好的结果,所以急于求证。
可怜奶奶被问得哭笑不得:爱也骂,哼!
知道自己的情绪被重视,知道自己的想法会被重视,这是小伙子已经知道的事情,然而,相信我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负面情绪出现后,可以与其他行为联系起来,比如拥抱、比如连接。
给予孩子拥抱,看似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在孩子哭闹时也不容易。
今天早上,小伙子一起来就要看贝瓦儿歌,被我制止,“早上起来要先吃早饭,吃完饭才能看”。大哭,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哭。
我看着他,问他“你很想看贝瓦儿歌,但是妈妈不肯你很难过是不是?”——点头
“现在刚起床,还不能看电视,吃完饭才可以” ——冷漠的看着我,不说话
……(沉默,相互不说话)
“妈妈抱抱你可以么?”
……(沉默)
“妈妈抱抱,可以吗?你可以抱抱妈妈吗?”
(沉默……真诚看着他……)
小小的人儿,慢慢地像我挪动,然后趴在怀里哭“贝瓦起来了,可以看贝瓦儿歌了”
“现在不可以,先要吃早饭”
“那好吧……”
达成共识。
其实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坚持,多一点和善,结果远比我想的要好得多,没有鸡飞狗跳,没有呼来喝去。
4)孩子对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这是个我经常会思考的问题:孩子对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他绑住我了吗?还是他推动我前进?
想了很多,其实,孩子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可能性。
从他身上,我可以看到多面的自己,无论是折射出的,还是自己表现出来的,都是以前看来完全陌生的自己。
但是我期待他的每一个进步、退步、胡搅蛮缠、哭闹,期待他的将来可能呈现出的各种姿态;
我从来不知道,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儿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惊喜和可能。
对于他,于将来不设限,于现在不设线,开放的心态拥抱他的任何可能。
毕竟,于他来说,我也只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过客之一,主角是他自己,演好配角,知道自己是配角身份对于我来说既难又重要。
家长课的内容非常多,配合着看书和读书会会持续的吸收PD的精华,待后续再总结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