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上学时老师给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谁是主人公;是新媳妇还是小战士;还是文中的作者我呢,
当同学还在争辩时;我的回答是百合花的主人公不是作者,因为像类似的莫言的红高梁及苏童写的大量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但作者本人并不是文章中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物,就拿红高梁为例是发生在日本侵华时期,里面的主人公是我爷爷和我奶奶,而不是电影中亲历并讲述这个故事的我,而作者莫言是解放后才出生的,完全脱离作品的时代,但他用并不是真实目击的第一人称我写作是为了增加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性,
虽然百合花的作者茹志娟确实是身临其境,但在这篇文章中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实录者,却无法作为主体即主人公,按照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划分意志,表象,理念,无意志四个类别,从艺术层面看理念最高,从哲理看无意志最高,在本文中作者是一个泯灭了自我的主体,在作者即主体作为一个镜像没有任何渗杂的折射出客体的意志,而客体新媳妇和小战士的意志是在无意志中自然展现的,是种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浑然天成的流泄。
这是一种写作技巧,要理解主体和主人公的区别,我们不能受其蒙蔽,这样作品的主人公只能在新媳妇和小战士中选择,可我又发现我们不能选择,这不是二选一的选择题,而是二合一的复合体。我们不能争;否则就是不理解文章;
首先百合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在西方百合是高贵;神圣不可侵犯;神秘的代名词;法国王室的徽号就是百合;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过幽谷百合;总之是清新脱俗的。
而中国的空谷幽兰也一样;多和隐逸的高士相关;是不求人知的;张九龄的感遇诗有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篇;
再看百合花这篇文章;就不难明了作者是借百合喻指百姓大众的质朴本性;不求人知;却自有暗香发人深省;而我把二者合二为一视为一体就像红楼梦中说的一击两鸣的手法;写晴雯即暗是黛玉,写袭人即暗拿宝钗作比,不知作者此意则是分则两伤;知之合则两美,作者就像张九龄感遇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百合花里面的我就像感遇诗中的林栖者一样,在审美中忘记自己才得美的真意,如果作者即林栖者也要参进来,就成了煞风景的搅局了,新媳妇和小战士也是不能争谁是主人公的,一是和百合精神不符,二是正是两者不自知才显的老百姓的朴实无华,美自天然,那里能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