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愿意沉下心,把产品做到极致的人

这几天都在刷视频,比如


女性成长:李筱懿 都靓 沈一只


商业思维:刘润 张琦 消费王王芩


公众号:浪潮新消费



一开始真的很容易被流量视频刷跑,毕竟看平台推荐的视频,看的哪一类越多,它就更加精准推送哪一类,然后不断循环,进而不知不觉地消磨了时间。


看到中途,慢慢明白一些人所说,经常看短视频的人,碎片化视频容易切割你的专注力,长此以往,会渐渐看不进去需要深度思考的文章或视频,因为已经没有那个耐心去等待、思考、消化。


以前2019年抖音出来时,我觉得它对我而言是一个会损耗时间的app,所以卸载了,但几年过去,很多行业都在上面争流量、获客,招聘网上的对应岗位也是明明白白写着,需要懂短视频语言,有网感,懂写短视频文案,懂剪辑,懂推广运营视频号。


所以,果真如此:事物本身是没有对错,差别在于你怎么看待和怎么使用。


刷视频时发现,自己很容易陷入一个被动的不思考的状态,和以前一样,是纯粹地在娱乐和消遣,不像一些高层次认知的人,懂得思考和联动。不过稍微有些进步了,起码以前是真的不怎么会点击短视频,现在已经有了觉知:要想有竞争力,要想有稀缺性,必须接受新鲜事物,不管你喜不喜欢、习不习惯。


一开始看的是女性成长类的视频,先是刷高播放量的视频,然后提取文案,思考里面的逻辑和技巧。可是发现自己思考的角度不够深和全面,目前没有摸清李筱懿的文案结构和套路,如果强硬要说一句,那便是:有人想喝鸡汤,便有人提供鸡汤(嗯,非常浅薄的见解)。


也看了李筱懿前两年做的一个采访,里面有几句话印象深刻:

1.把内容做到优质和极致

2.破圈,先破自己

3.放下商业化的执念,足够真诚

4.没有任何人是零起步的

5.所有内容都要基于你不断的练习

6.把我们一切放空,从零开始做视频号

7.共鸣这件事,情绪不行,讲故事可以

8.我永远不会放弃公众号,只要它还存在

9.成黑马没有秘诀



接着看都靓的视频号,一个读书号和一个商务号。提取的文案不多,发现都靓的读书号做得挺好,文案很有水平,主要靠平时素材积累和拆解、总结的能力。而商务号,是接广告的,拍得精美、高大上,文案水准也高。


发现一对比,我读书归读书,目前阶段是处于解决问题、从书中找出解决困惑的答案,甚至不擅于概括性总结。微信上也有一个社群,是专门做读书短评、长评的,但一直没有花时间去了解和学习。所以说,看书自娱自乐也挺好,但懂得转化和传播会更优秀。



沈一只的情感类视频,真的很火,我刷到一个就不知不觉刷完N个。在抖音上看了她的号,去年三月份之前是做情感类剧情片,后来转为口播类,口播类的视频数据很好,抖音粉丝便有400多万,不过有人说她的人设立错了,导致尽管有高粉丝量,但变现能力上不去。


我思考这个浙江的25岁姑娘,为何能产出这么多原创类的情感文案,为何看上去是一个情感经历丰富的人(情场高手),后来在她某一个视频评论里看到她自己的一句回复:我说自己情感经历几乎为0,已经没有人相信了。


那么,她到底是如何高效率产出原创文案的?提取了她的七八个比较火的视频,最火的抖音一个就有199万的点赞量。发现她的文案有冲突矛盾对立话题性,能让人想起自己的故事和人生,有独属于自己的锋芒。


那么,她自己情感经历不多,为何能产出高质量情感类文案?我觉得核心竞争力可能是懂得搜罗、组合、二次创作,前提是对情感类视频和文章有高度的共情能力和敏感度。


最后,来看刘润、张琦和消费王王芩的视频号。


以前偶然刷到刘润老师的视频,当时就觉得,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更加不是一个层次能懂的内容,因为对他所讲的东西,觉得太遥远,不匹配我的现状。


而如今,来看老师的一些视频,好吧,依然难懂,但没事,可以继续和自己限制性思维犟下去。今天看到一个群里推送关于他和团队是如何全力以赴地历经种种波折才把进化的力量#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的年度演讲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故事,看到里面一句话很受感动:我们整个团队都在把这场演讲看做是一个作品(一个他们愿意全力以赴去创造的作品)。


所以,这场演讲后续带来的影响是爆发性的,无论是现场、短视频还是公众号的逐字稿,都能获得一大批高价值用户去转发、分享,形成变现的闭环。

张琦,和王芩的视频号没时间说了,时间快到了,不想发50元红包,就写到这里吧,先交作业,完成再完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