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沉迷手机游戏或者电脑游戏,不少学生在家成为“手机控”,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手机上,的确令不少家长忧虑。
不少成年人很多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上,何况这些少年儿童呢?
如何控制儿童玩手机的问题,成为不少家长十分头疼的问题。
虽然我校是寄宿制学校,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回家后,利用大休时间“机不离手”,甚至玩手机到凌晨。
不少家长抱怨——管不了,说了不听!
的确如此,尤其是处于青春的孩子。
虽然没有好的方法,但是有两个原则需要注意。
01 宜疏不宜堵。
我刚干班主任工作时,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但是网络已经普及。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我担心学生大休回家后沉溺游戏,于是要求学生回家后不能开电脑,而且还打印任务单,上面有这一项,并要求家长签字。
现在想来,这样的做法太幼稚了,结果当然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家长签了字,但是学生照样玩游戏到深夜。
其实这种堵的做法从一开始就错了。
1.错在对学生的不信任。为什么要求每个学生不开电脑,这样做的确很过分。
2.错在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发展规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都想要上网获取新闻、利用QQ沟通,或是玩玩游戏,是很正常的,我却要违背这个规律.
3.错在没有意识到禁果效应的危害。
禁果效应也叫做“亚当与夏娃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却越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一味的强制孩子与网络、手机隔绝是个比较愚蠢的举措。
02 帮助孩子在反思中成长。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提到——“生物、组织和个人总是高度不完美的,但都拥有盖上的能力。所以,与其顽固地隐藏我们的缺点,假装自己是完美的,还不如找出并应对我们的缺陷。你可以从自己犯的错误中获得教益,不断坚持,为成功做出更好的准备,否则就将失败。”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个人反思、成长的过程。
这也符合人本主义学家 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的观点。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小群同学每次返校后的作业十分潦草,我提醒他多次,效果不佳。为此,我专门给他家长打电话沟通,提醒家长督促其在家的书写,但效果仍不好,我就约见了小群的父亲。
通过与其父亲的交流,我了解到小群大休回家后的糟糕状况。
其父亲叙述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小群在回家之前,便要求父母将手机充满电,回家就开始玩游戏,用尽第一部手机的电,接着用第二部、第三部,都用完了,然后充电边玩儿。作业潦潦草草完成,家长说了也不听。
其实,这样状况的孩子还真不少,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不是一天两天,有的学生可能从小学就形成了这样不好的习惯。对于小群来说,这样疯狂地玩游戏肯定会影响学习,一是放假前和返校后心神不定,二是回家后,作业难以落实。因此,他成绩波动很大。
对于小群这种情况,我专门跟小群聊了聊,提醒他注意玩游戏的时间控制,同时要注意把作业落实好。
这是第一次与其家长交流,我的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我对他的关注、关心,我并未提出不玩游戏的要求。
以后小群大休回家或是返校后,我会经常问问他是不是玩游戏了,提醒他要控制时间,同时提醒他注意自己的学习情况。
过了一段时间,小群的考试成绩又一次下滑,我告诉小群,我要跟你家长再聊聊。小群的成绩下滑除了上课走神外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回家后的知识落实不够,整个人的心态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较少。
这次是小群的母亲来的。小群的妈妈陈述的情况是这样的:孩子回家后还是玩游戏,有时玩到很晚,做作业、学习的时间较少,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小群的母亲问我:“李老师,您有什么办法吗?我说了他也不听。”
我说:“我也没有办法,只能希望他慢慢改变!但是,这样下去一直不改变的话会很危险,你们家长得用点心了!”
这是第二次与小群的家长交流。我的目的是继续让小群感受到我对他的关心,同时让他意识到学习成绩与其沉溺游戏间的关系,也给家长提了个醒儿。
平时,我继续提醒小群,但是小群回家后控的确制不住自己。
再一次考试,小群的成绩又一次下降。
这次,我找到他的父母同时来我办公室,交流孩子的情况。
我给家长详细介绍了小群平时在班级课堂、自习、课间的表现情况,给家长指出小群的学习习惯的确需要改变。我又结合小群的成绩变化情况给家长指出小群现在存在的心浮气躁的学习心态,并指出,如果小群不能迅速改变现在的情况,他的发展情况令人担忧。
小群也在旁听,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家长也意识到孩子情况的严重。
这一次的交流,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良的学习习惯对自己造成的危害,同时也让家长意识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的谈话,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体会到我对孩子的关注和帮助,更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长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这样的谈话帮助学生和家长做出更积极有效的行动来改变现状。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小群:“回家还玩儿游戏吗?”
“不玩了!老师,家长不让玩儿了。”小群说。
“真的,假的?”我笑着着说,“不玩能受得了吗?”
“再玩,成绩就一落千丈了,老师!”小群说。
再次遇到小群的家长,我问小群的妈妈:“孩子回家还玩儿游戏吗?”
“我不让他玩了,在这样下去,学习就完了!”
看来,我的谈话让帮助他们一家人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小群渐渐远离了游戏,更为关键的是孩子通过我的不断提醒、引导,逐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家长和我的支持帮助下,努力改变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在一夜之间有天翻地覆的改变,可是这样的情况太少了,有些班主任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一番讲话、谈心让他们在一瞬间变的积极勤奋、努力向上。
这些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关爱,需要引导,需要帮助,需要激励,在学校担任这个帮助者角色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不仅这样去激励学生,还要发动家长,给家长提供合理的建议,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变化成长之路就会更顺畅。
总结:
痛苦+反思=成长
我觉得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提出这一点原则非常棒,经历痛苦之后反思得失才能成长。
我们班主任,很多时候就是在学生经历痛苦的时候帮助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成长。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班里已经有几个孩子大大减少玩游戏的时间或是不再玩游戏,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孩子能通过我们的教育提升自我认知,提高了自控力,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在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情况下,玩玩游戏、手机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