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12】英国近代的教育发展

欧洲各国经过了文艺复兴,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探索的精神也随即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工业革命,经济越来越发达,探险家在大贵族的支持下展开对地球的探索,开始大航海。渐渐地推动社会向近代化发展。

17-18世纪

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

但在教育上,资本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国家还没有意识,没有资金创办公里的学校。高等教育部分已经有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大学如,牛津、剑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资本家纷纷出资创办了文法学校——公学。

公学是由公众集团可以公开场所筹资新办的的,目的是培养公职人员私立中等学校

资本家筹资创办了这样的学校,就是为了让自家的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精英教育,培养人才,为升入学术型的大学做准备。

公学的条件好,设施高级,收费也很高。在公学,贵族子弟会学习古典的知识、上层社会的礼仪教育、军事训练和体育教育(比如伊顿公学代表性的板球运动)。

当时公学的管理权在贵族和教会的手中,校长实施直接管理。不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干涉

公学也成为“英国绅士的摇篮”,培育了很多精英人才。但是这种精英教育仅限于贵族阶层,是教育不平等的产物。

19世纪初等教育

19世纪的英国进行殖民地扩张,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工业革命带来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各工厂雇佣更多人力资源,里面不少青少年儿童。面对中下层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问题,英国颁布了《工厂法》。

《工厂法》规定9-13岁的青少年每天要接受两小时的义务教育。

问题就来了,没有那么多的教师资源。

因此贝尔和兰卡斯特借鉴了古印度的做法,创立了贝尔-兰卡斯特制。指先由老师教授给年龄大且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充当“导生”,再由导生充当教师,教给其他学生。因此,又称导生制

导生制满足了中下层民众在务工之余接受教育的需要,弥补了教师资源的空缺,使得受教育的人数增多。但因为后期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因此衰弱。

19世纪下半叶,1870年福斯特针对英国人们对免费的初等教育的呼吁,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法案。

内容如下:
1.国家对教育有监督权和补助权。负责全国教育事业的监督管理,给地方拨补助款。

2.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下放权力教给各个地方政府开展教育事业。

3.5-12岁儿童强迫入学。强制进行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4.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办学。没有私人办学的地方,学校委员会进行办学。

5.世俗知识与宗教知识相分离。学校中不再进行宗教教育。

总结:1870《年初等教育法》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促进英国教育的义务话、普及化。

19世纪高等教育自发改革

19世纪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学自发的进行改革运动。进行新大学运动大学推广运动

新大学运动伦敦大学建立,标志着新大学运动的兴起。引领系列新式大学的建立。这些大学共同的特征就是尊重自然科学知识,重视工业与科学领域;不进行宗教教育;由民众办理;面向中产阶级子弟。极大程度上是在工业化的社会中,为了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发展。

大学推广运动就是古典大学(如中世纪建立的牛津、剑桥)以及新式大学,这些全日制的大学面向中产阶级开放的校内、校外的活动、讲座。大学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的形式。

这些自发的改革运动加强了自然科学知识领域的学习,改变了大学教育的传统;加强了学校对社会的影响,加强学校对社会的服务职能;扩大了教育对象,面向中产阶级开放;促进社会中的中下层与女子受教育,推进教育的普及、公平。

这是英国在启蒙思想、工业革命后的教育发展概况。

今天到这里了。明天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