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登记415.4万对,离婚占结婚比率已升至43.8%,这一数字在发达城市则更高,比如上海超过了55%。而据民政部的数据显示,50.16%的离婚是由于一方CHUGUI导致的,可以说CHUGUI成为了婚姻“第一杀手”。
为什么婚姻中CHUGUI现象如此频繁?原因是夫妻双方存在行为经济学中的一种行为心理--“适应性偏见”。适应性偏见指的是,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都会慢慢习惯,不论好的、还是坏的。而习惯了,就没有感觉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习以为常”。
我们羡慕富豪们奢华的生活,但富豪并不一定因奢华而感到幸福。只有在得到的那一瞬间才快乐,在失去的那一瞬间才痛苦。之后,终会适应。人会不断的追求“新鲜”的刺激,这样才能更快乐的生存。所以,“喜新厌旧”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恋爱时或许甜蜜浪漫,结婚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彼此越来越熟悉,新鲜感便不复存在了。就像某电影台词所说:牵着你的手,就像左手牵右手,没啥感觉了。
结婚时间越长,双方相互适应,缺乏新鲜感,婚姻的满意度就会降低,所以爱情里流传着“七年之痒”的说法。那么我们如何运用“适应性偏见”这种强大的行为心理,来提高婚姻的满意度呢?
1.延长恋爱时的幸福感。结婚后就像恋爱时一样需要用心经营:维持一定距离感,阶段性的给予;每逢节日馈赠对方小礼物;多欣赏对方优点;经常一起旅行等。
2.不断更新和成长,提供“变化”的刺激。“Change can be scary, but life is all about change and moving forward”,微观经济学强调那些微小的变化所带来的收益。为对方多分担一些陪伴孩子的时间,比如每周多一两次哄孩子上床睡觉,抑或是试着学做一道对方爱吃的菜肴,都可以是“偶然和不可预测的激励”。
3.善用相互比较,让对方获得“对比”带来的幸福感。有意识的利用优势,让对方觉得自己的另一半比别人好,比如风趣幽默;会赚钱;亲和力强;身体素质好等等。这种因对比而产生的幸福感,往往很难被“适应”。
尽管婚姻满意度的降低不可避免,但婚姻并不会走向同一种结局。
婚姻在很多方面看起来就像是一种商业安排:两个人拿到许可证,并签订一份口头协议,承诺双方都将致力于让协议生效(“无论富裕还是贫穷,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或类似的措辞),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汇集他们所拥有的资源,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经过长时间的经营,夫妻之间有了孩子,有了共同的财产、共同的人脉,以及相互依赖的生活习惯。如果此时选择分道扬镳,不仅要承担“道德风险”,也意味着婚姻这家“传统企业”将轰然倒塌。因此,结婚时间越长,离婚的成本就越高。
婚姻满意度的衰减和离婚成本的提高最终会此消彼长、达到平衡,此时婚姻就是稳定的。利用这个经济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降低婚姻满意度衰减的速度和提高离婚成本,来减少“CHUGUI”。这可能不是最浪漫的选择,但它确实为管理婚姻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