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41未废海西公时①,王元琳问桓元子②:“箕子、比干迹异心同③,不审明公孰是孰非④?”日:“仁称不异,宁为管仲⑨。”译文: 没有废黜海西公(司马奕)时,王元琳(瑚)问桓元子(温):“箕子、比干所表现的行迹不同而心意相同,不知道您更赞成谁的做法?”桓说:“如果同样称为仁人,我宁愿做管仲。”注释:①废海西公:司马奕字延龄,晋成帝子。兴宁三年立为帝,是为晋废帝。太和六年,被大司马桓温废黜,为海西县公,简称海西公。②王元琳:王甸字元琳,王洽子,王导孙,官至尚书令,封东亭候。桓元子:桓温字元子,以大司马专朝政,废海西,立简文帝,权倾朝野。③箕子:商纣王时贤人。纣暴虐,箕子谏不断,披发伴狂为人奴。比干:殷末大臣。殷纣王淫乱,比干强谏,被剖心而死。与微子、箕子被称为殷之三仁。迹:行迹。④不审:不知。明公:对权贵长官的尊称。此处尊称桓温。孰是孰非:费同谁不赞同谁。孰,谁。是、非,此处用为动词。认为是,认为非。⑤仁称不异;同样可以称为仁。管仲: 名夷吾,春秋时齐国人。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国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