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20分教成50分的意义——永正看教育2

图片发自简书App

        应该是十多年前,跟教书的朋友聊起过,教书育人的我们,应该是把那些能教好的学生教好,至于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哪怕进步一点点,对他(她)的人生和家庭的未来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当时说这话的时候我们都还在实验小学,而且那时我们应该也都还年轻,我们所教的孩子也是优秀的多,在一片片的肯定和掌声中,我们为能提出这样一个看上去正确的价值判断甚至沾沾自喜过。

        然后就是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不惑和天命之年的门槛上回望这段话,我发现“所有的偏见都是利己的”。因为这样的30分,带给老师的,除了统计学上(平均分)的意义外,可能对教师的职称、口碑、绩效等毫无用处了。正是因为对我们无用,而且目前看上去对学生自己好像也没用,于是我们就有了上述的价值判断。

        也许是过于轻率了。谁能知道这样的30分,能够在孩子一生中发挥怎样的价值呢?在提高这30分的辅导和教育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灵又生起怎样的悯人情愫呢?有没有可能唤起孩子沉睡的真善美或者是竞争意识呢?

        我觉得从三个方面去理解这背后的意义:

        1.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上学、上课、作业、批改,当然还包括个别辅导。如果老师一味地辅导优等生,而对有差异的后进生不理不睬,那么受教育的时间、质量就不够公平了。

        我也是老师,当然更喜欢一讲就会、不讲也会的优等生,他们给我们的职业生涯带来荣光,带来酒后的胡侃和吹牛的谈资。可是,作为老师,我们能不能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给予每一个孩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因为这些权利和义务都已写进法律,往严重的说,如果不这样做,是属于违法的事件。当然,就目前来看,也没有哪个部门来执法,一切全看教师的良知和担当了。

        2.基础教育是播种希望的教育。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一个孩子正式学业的开始。有些文化学科差的孩子,也许通过辅导、心智成熟、后天努力,可能会赶上同龄人并由此开始享受学习、迈向成功。当然,会有更多的文化学科差的孩子,通过辅导后仍旧如此。即便如此,这提高的30分也有意义,至少对他和他们家族而言,类似于春天田埂上的种子一样。对,田埂上,发芽的可能性比较小,但至少还有希望。我们的小学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春天希望的种子,让孩子和家庭都能过上几年怀揣梦想的求学日子。30分的意义,或者可以让这样的梦想迟点破碎。

        3.爱与被爱比分数更有意义。教育之所以会成为科学成为艺术,就是因为学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人不教他已经会了,有些人教了多遍他还是不会,分数是教育教学的其中一个意义,教育还有一个比分数更重要或者说最根本的力量,就是情感——爱与被爱。让一个学习存在困难的孩子,从他刚刚入学开始,通过老师这本无字之书,读出了爱与被爱,读出了尊重、乐观、耐心、永不放弃,这些温暖的情愫会怎样在他漫长的人生中滋长、翻涌,并且激励、延绵。

        价值不可估量。难怪日本和韩国都明文规定不到50周岁不能当校长,我想这个规定看重的肯定不是开拓精神、实干精神之类的,看重的是年长者的爱与仁慈、尊重和耐心,也诠释了“爱与被爱比分数更有意义”的价值追求。

        看社会的文明程度,就看这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看教育的成熟程度,也看教育人对学困生的关注程度。当哪一天,我们的不光不再过多地关注高考状元和中考比例了,我们不再来讨论这30分是否有意义,而且变成每个教师自觉的行动和实践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就到来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世界 正是因为 有诸多缺憾的存在 ...
    山石老人的平静阅读 7,118评论 45 128
  • 记得高一高二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很执着于喜欢陈奕迅 后来慢慢的感觉自己好像淡了那份喜欢 可是现在贯穿列表听他的歌还是会...
    造梦者Z阅读 1,014评论 0 0
  • 诚者,成也。不自欺,日省吾身,以知终始。所谓明明德者,即修知行合一也。头上三尺有神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诚不可欺也...
    十年一井阅读 1,111评论 0 0
  • 《男人梦》目录 他脸色一动,似乎受到启发,缓缓推测道:“或许等到对人发展的研究到了下一阶段,所阻碍其难以真正实施于...
    纸才阅读 1,69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