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程序员也要学点算法吧-简单排序之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较简单的排序算法
它重复地走访过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他们交换过来。走访数列的工作是重复地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
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大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故名。


以上我是百度搜的 ,具体内容可以看书,闲来看精华

1.gif

图中有三个变量 Outer 代表了每次我们要观察的位置,可以看到Outer 右侧的数据是已经是最大的,有序的,所以我们的每次循环到Outer就可截至,多余的比较是无用的。
Inner是每次循环比较的指针,Inner+1 比较过后,如果Inner > Inner+1 就做交换,否则就移动Inner


原书是用java写的 ,这里我用我喜欢的Swift重新写一份

Paste_Image.png
func bubbleSort<T:Comparable>( aArr:[T]) -> [T] {
    var arr = aArr
   for outerIndex in (1...arr.count - 1).reverse() { // 从最外层开始
    
    for innerIndex in 0..<outerIndex {
        if arr[innerIndex] > arr[innerIndex + 1] {
            let temp = arr[innerIndex]
            arr[innerIndex] = arr[innerIndex + 1]
            arr[innerIndex + 1] = temp
        }
    }


}


return arr
 }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 ( n2 )。
 print(bubbleSort([9,8,7,6,5,4,3,2,1,0]))

先说明下算法的效率

在算法的效率中 最好的效率到最差的顺序为 O(1) , O(log(N)) , O(N),O(N²)。
看图可知

Paste_Image.png

对于冒泡排序的效率,我们假定数组长N ,并且恰好我们的数组是逆序的,我们第一次排序的比较次数为N -1 第二次为N-2 ,第三次N-3 ,一次类推,这个排序的比较次数之和为 (N-1)+ (N-2)+(N-3) = N(N-1)2 。
在观察算法的效率时我们一般忽略掉常数,所以算法的比较次数为N*N次 也就是 O(N²)
冒泡算法的交换效率,假定我们的数组是逆序的,每次比较都需要交换,所以算法的交换也需要O(N²)


补充说明

对于只要有嵌套循环的操作,我们就要怀疑这个算法的效率为O(N²) ,外层循环执行N次 ,内层循环往往执行少于N次,但是我们观察一个算法时会忽略掉常数,往往观察出来就是O(N²) 。
由图可以看到冒泡算法效率很差,但是其算法比较简单,在学习算法基础非常适合入门使用,而且由于现在计算机的发达,很小的数据量,对于冒泡算法时间消耗也是可以容忍的,

继续奋斗中,加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Ba la la la ~ 读者朋友们,你们好啊,又到了冷锋时间,话不多说,发车! 1.冒泡排序(Bub...
    王饱饱阅读 1,817评论 0 7
  • 我一直觉得写代码也可以写出艺术,在不懂画的人的眼里,《向日葵》不过是小孩子的涂鸦,在懂代码的人眼里,那看似混乱的字...
    AidenRao阅读 4,182评论 9 59
  • 文/归海无期 我一个人在月光里走 树上的叶子变成红的黄的 几天前一场清冷的雨 南飞的鸟儿捎走哀愁 记不起是哪几颗星...
    归海无期阅读 165评论 0 1
  • 2017年5月2日下午,琼山区司法局府城司法所在调解室召开会议,学习传达省七次党代会议精。学习会由所长周贞祥主持,...
    aa府城所阅读 451评论 0 0
  • 接着讲我的同学聚会,这个群体有点特殊,我才同他们相处过一个月,(元江一中高一三班全体同学),是这样我才上了一个月高...
    潘丽旭阅读 287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