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一切都是新的,我想我也应该是新的。虽然五年级已经带了好几遍,但面对新的学生自己还是应该重新出发。
上课前我会会好好研读教材,也一定会对文章中自己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通过翻越各种资料来搞清楚、弄明白。就《白鹭》这一课,想着学生对第五自然段引用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的句子描写白鹭的色素和外形之美的排比句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在备课时反复朗读句子,读着读着就发现了表达中的规律。这段话前四个短句以“那……那……那……那……”这样的方式描写了白鹭的外形之美,而这句话又是对“色素的配合的适宜”的进一步补充。后半句引用宋玉的句子,写出了白鹭“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的适宜。当我自己想清楚后在课堂讲解时我便可以游刃有余。
本课第6-8自然段描写了白鹭钓鱼、望哨和低飞时的三副唯美的画面,课后题中要求孩子要给这三个场景起名子,这其实是对孩子们概括能力的训练,但看似是很简单的要求,但多数孩子可能存在问题。于是,在备课时我反复思考如何能让孩子们很快捷地又能很轻松地学会概括呢,我联系之前在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过的概括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想到:这三副图不仅有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还有具体地点,于是我稍做修改,让孩子们用“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方法给这三个片段起名字。我先让孩子们自己给第六自然段起名字,有了这个方法支架的辅助,孩子们很快起好了名字——白鹭水田钓鱼图。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接着就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七、八自然段然并用同样的方法给来给片段拟名字。学生有了可用且好用的方法,学习轻松且教学效果也很好。
最近在重读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 识体而教》这本书,书中指出:要让语言运用与课文内容相融合。基于这样的理念,第二课时,我带着孩子们领会白鹭的外形之美时,重点抓住了第五自然段,了解了内容、体会了美感之后,让学生继续朗读并试着发现这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特点,然后给出表达支架“那……那……那……那……减之一分……增之一分……”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的外形之美,学生写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让学生发现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先写了白鹭的外形之美,再写了白鹭活动之时的美,同时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于字里行间流露。于是在课后就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这样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就这样将课堂所学,于表达实践中去训练,将语文之本,放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
孟子曾言:贤者以其昭昭,使其昭昭;今者以其昏昏,使其昭昭。作为老师,要想让学生学的清清楚楚,老师必须提前将所教内容搞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