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路上我调侃一位朋友,Hey,又是一年,侠骨风行可好?
朋友哭笑不得,说,”想啊,不过你不知道什么叫做‘当我们专注于人类繁殖的时候,我们会放缓人类进化的脚步’吗?我现在是要专注于人类发展的男人。”
“真没想到,你倒是还蛮伟大的。”
我们俩不禁都笑了。
其实我完全能理解他的处境。
在我的印象中,大三就意味着已经面临着大学的关键节点了。如果说大一我们刚跨过高考,还保持着一双纯真而对一切感到新奇的眼睛,到了大三,我们眼里就已多出许多深沉的光,我们如此快地又面临着一个人生的关键节点——到底是读研、出国还是找工作?
在这种庞大而严峻的现实问题的压力下,我们开始思索到前方的路,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们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们重新意识到从大一到大三的知识原来是层层相扣的,我们开始复习专业课,学习托福雅思,准备职场考试..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那么的宝贵.....但我们也还有者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问题就来了,相同的时间,我们是拿来追求一段幸福的关系还是投入到个人发展上去?
它不禁让我想到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我们为了做一件事情,所放弃的另一件最有价值的东西所消耗的成本。比如说我们决定看2小时《头号玩家》,但这两小时,我们本可以看几章的西方文明简史,而学习西方文明简史,会提升我们的博雅素养,在未来可能带来难以名状的价值。
同理,当我们决定把拿来发展的时间用于邂逅和发展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放弃了一些稳定而触手可及的收益——学习能带来稳定的收益,不是吗——而转而追求一些不稳定的收益——追求一段幸福的关系,是有几率一场空的。这是一种稳定和不稳定机会收益的选择。
从金融的角度来说,大三大四的同学正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他们相信自己将会在很短一段时间内,自我价值飞快提升,因此他们需要把零散的资源集中起来,与时间赛跑,集中突破达到那一个点后,开始享受读研、出国或工作的收益(这也是金融的本质)。
于是有些大三大四的同学,认为追求幸福关系的机会成本过高、而个人发展的收益显著,于是选择了发展自己而不是寻找关系,这是他们基于自己的理性的思考、对机会成本的理解作出的有他们道理的选择。
那到底什么时候、即使大三大四了,也会愿意邂逅和发展一段关系呢?
还是结合机会成本——要么机会成本降低,要么机会收益很高。
张爱玲说过,在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就这么遇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只是轻轻的说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这意味着,当有一天,我们遇见伊人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Ta是如此让我们感到幸福并心醉,以至于我们愿意承受可能的机会损失去追求和发展这段关系。
这就意味着,或是一天,当我们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方对我们有浓厚的兴趣,或者双方能够进行快速的吸引,使得发展这段关系的沉没和机会成本下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
而一旦这三种情况任何一种情况出现,这种对人的关怀,对情绪的体察,将像正反馈般快速地激发起我们对身边人儿的感念、对幸福的憧憬和追求,彼此收益继续上升,而这种收益,可以跟个人发展的收益相媲美,或者说,它是人生中与发展并存的我们追求幸福的维度。
那当我们想明白的时候,那我们怎么去做呢?
钥匙得到别处找。在这里,我们引入副产品(By product)的概念,it refers to things that we don't seek for deliberately。
我们的动机和结果往往不是确定的关系。比如说,我们想提高单词量,却发现相比直接背单词,阅读英文教材更能学以致用。父母为我们好,但所带来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积极的。
同理,当我们刻意想发展一段幸福的关系的时候,不总能如愿,容易感到心累。甚至说如果我们追求幸福如果跟个人发展方向所夹方向角太大,那边际成本未免太大。比较推荐的方式是,我们一直做有价值的事情,然后如此“意外”却又“不意外”地遇见那个对的人。
当我们想明白这件事情后,我们的内心不禁安定了下来。大三大四乃至未来的人生,两个人固不可少,一个人也是别有滋味的。我们意识到,发展和追求幸福不是矛盾的,而是一个共同目标的不同维度。不管是选择发展还是追求一段幸福的关系,都是我们基于现状、机遇和理性思考所选择的更有价值的事、做出的的对幸福的执着追求而已。
而更重要的是,一旦我们保持着一颗坦诚的心,一旦我们确信着我们在做的事情是充满价值的,我们的目光将更加明澈,我们的步伐更加笃定,我们周围将会笼罩着一种蕴着光芒的气场,它将为我们整个人,带来一份迷人的魅力。
Ps:欢迎关注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