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以来并不是很活跃的沈阳故宫,出了几条新闻。
比较引人注目的,是11月16日,沈阳故宫91年院庆之日,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开放,结果故宫人满为患。到了中午,沈阳故宫就发布公告——游客已经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
据去了现场的人说,老头老太太挤满了故宫,还有很多人没进去。
同日,“盛京与清朝兴衰”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
本次会议由沈阳故宫博物院主办,来自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
不久前,沈阳故宫还被列入一级博物馆。
这次会议上,还透露出一个消息,那就是位于市府广场的辽博旧址,已经被故宫接管,将变成沈阳故宫的分院,整理后开放,这里的开放是免费的。
至于在这个分院里将陈设什么东西,会议上没有透露出具体的消息。不过,据老沈分析,很可能是在故宫地下藏的文物,将在这个分院里面进行展出。
去过沈阳故宫的人都知道,这里除了建筑外,虽然也有一部分文物珍品,但是给人的感觉,是没啥特殊的东西,真正的宝贝并不多。
如果放在当年,这可是不应该的,毕竟沈阳故宫,在清朝的时候,可是宫廷的文物宝库。
沈阳故宫作为清朝迁都北京之后的陪都,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的东巡拜谒祖陵,每次都要在奉天宫殿临政或驻跸。与此同时,清朝廷将大量皇家珍藏送贮沈阳故宫。其中,清朝皇帝的圣容、行乐图送贮凤凰楼;玉牒送贮敬典阁;满文老档、汉文旧档、历朝实录、圣训送贮崇谟阁;皇帝御用武备、青铜器送贮飞龙阁。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热河行宫(现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宫廷文物收藏宝库。
仅仅用一个细节就可以说明故宫的文物之多。乾隆四十四年六月,一次就有十万件瓷器从北京送达沈阳故宫。
不过,如今的沈阳故宫,可不敢和北京故宫相提并论,这不仅仅是建筑上的,更多的是在文物上的,那么,当年辉煌的盛京故宫,里面的文物都哪里去了呢?
其实,沈阳故宫不是没有宝贝,而是宝贝都流散了。
历史上,沈阳故宫的文物,共有几次大型的流散,而十多万件文物,也由此从沈阳故宫离开。
1、沙俄占宫殿掠国宝
1900年9月,沙俄侵略军首先打开了盛京皇宫这处皇家禁地的大门。当时沙俄侵略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占领了牛庄和辽阳,并向沈阳城逼近。10月1日,沙俄侵略军开进沈阳城,沈阳故宫沦为他们的屯兵驻扎之所。
这天,太阳西落时,库沙科夫的步兵来到,占领了炮台的八面门和皇城的内墙。哥萨克兵负责守卫宫殿,突击队和巡逻队守卫盛京将军官邸。就这样,历来是宫阙禁地的盛京皇宫第一次丧失了尊严,置于沙俄侵略军的控制之下。正当沙俄侵略者践踏沈阳故宫之际,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竟然无力去保护列祖列宗留下的遗产。
盛京将军增祺闻讯,派人将凤凰楼所藏帝后圣容、玉宝运出,而将先皇旧宫与大批珍藏弃之不顾,与副都统晋昌弃城出逃,哥萨克的马靴践踏在皇家禁地,大内珍藏成为唾手可得之物。
沙俄侵略军占领沈阳故宫后,迟迟不退出,逼迫盛京将军签订“交地章程”。就这样,沙俄侵略军整整占领沈阳故宫两年半,其间一些建筑遭到破坏,部分珍玩御物丢失。1903年3月11日,俄军撤走,清朝官员接收沈阳故宫。他们通过清点发现,在俄兵占据宫殿期间,藏品丢失和损坏多达万余件,使沈阳故宫珍藏元气大伤。其中,翔凤阁缺失器物3000多件,大小银锭8000个,共重6000两;各种金器,包括金锭、金条等总计重上万两。东七间楼缺失瓷器6300多件,西七间楼缺失书籍、墨刻540多件。
2、珍贵瓷器送人
1908年7月,张作霖曾派人从东七间楼瓷器库中提出霁红小高瓶等精瓷珍品数件送人;同年,奉天巡抚唐绍仪以专使身份访美,行前也以奉慈禧太后旨意为名,提取奉天宫藏瓷器为赠品。
3、袁世凯强征珍宝
1913年冬天,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呈文,经大总统袁世凯批准,决定在北京故宫乾清门以南的“外朝”部分,即太和殿等建立“古物陈列所”。因溥仪居于“内廷”,宫内国宝为之“私产”,无法拿出向国人展览。于是由北洋政府议定、内务部下令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作为清宫艺术品陈列展览之用。1914年1月至3月,调拨奉天宫殿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全部装箱,分六次将1201箱114600余件,由火车运到北平古物陈列所。
1914年的流失几乎差点让沈阳故宫成了“空架子”。
1933年部分藏品又随故宫文物南迁,辗转数地,后迁至南京。1948年底,部分文物精品从南京被迁往台湾。如今,原藏于沈阳故宫的文物分散在国内多家博物馆保存。
4、日本人让藏品外流
日伪统治时期,沈阳故宫遭受的又一次劫难。那时,沈阳故宫成为伪满“皇室”控制下的禁地,原故宫博物馆的各宫殿,统归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务处”管理。到1937年4月为止,沈阳故宫的藏品包括清代器物、图书、档案已被伪国立博物馆、伪国立图书馆、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务处等分割完毕、分藏三处,沈阳故宫再一次物去楼空。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
5、国民党秘密转运国宝
抗战胜利后,沈阳故宫的文物还剩一部分,但这一部分中的绝大多数,又被国民党在辽沈战役爆发前秘密转运走了。1948年6月,由于辽沈战役爆发,国民党在撤退过程中,将这批共三吨重的文物,分两次全部运至当时的北平。
第一批为‘闵刻书’17包、88种、109函、551册;第二批为玉宝29颗、玉册32份、宋辽瓷器45件。6月初,已将玉宝、玉册、‘闵刻书’、辽瓷精品、《清实录》、《满文老档》等运走。同月,又欲将文溯阁《四库全书》运往北平。全书的出运,激起了筹委会委员秘书阎文儒、郝瑶圃及社会上一些正直学者的反对。最终,《四库全书》得以幸免。这样一来,到了解放前夕,沈阳故宫彻底成了空空荡荡的“广寒宫”。
6、《四库全书》离开故宫文溯阁
1966年10月,基于战备的需要,为确保《四库全书》安全,经中央有关部门协调,辽宁省将总计3474种、36315册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以及5020册清雍正年间所印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经过长途跋涉,被秘密运至兰州,拨交甘肃省保存在距兰州市75公里的山中。如今藏在兰州北山九州台新建的文溯阁内。
沈阳故宫流失珍宝都有有什么呢? 主要分这么几大类:
一是供皇帝东巡时帝后宫中陈设的物品,主要是金、银、玉、瓷、珐琅、雕漆、象牙、竹、木、角等各类器皿与工艺品,共2000多件,基本上都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清宫御办处制作的御用文物精品。
《斗牛图》是中国唐代画家戴嵩的国画作品。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戴嵩,唐代画家,为韩滉弟子,韩滉就是那幅著名的《五牛图》的作者
二是唐至清历朝一百多位书画家的名作,共300多幅,唐朝戴嵩的《斗牛图》、南朝智永的《千字文卷》、五代巨然的《山居图》、宋代苏轼的《治平帖》、李唐的《炙艾图》和元代的《古木竹石图》、《溪山涂秀图》等,全部是价值连城的珍品。
《炙艾图》,又叫做《村医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的传世作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苏轼《治平帖》卷,纸本,行书,纵29.2cm,横45.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是清帝御笔书画,共300多幅,以及清代内府刊印的书籍、舆图等。
四是清代帝王所用的武器,以弓、箭、刀、枪、甲胄、鞍辔为主。
五是清内府所刻书籍和墨刻。按照乾隆年间的谕旨,北京宫内武英殿修书处每刻印一种书,都要送一部或若干部到这里收藏,其中经、史、子、集四部都有,至清末总共有1100多部,15000多册。
六是瓷器,多数为康、雍、乾三朝官窑烧制,另有几千件明代制品。
那么,从沈阳故宫流失的珍宝今天在哪里呢?
1914年1月那批被征调到北京的近12万件文物,在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后,随北京故宫文物一同开始南迁,除少数去了台湾,大部分则留在了南京博物院,还有的部分散落在各地的博物馆。而其他几次流失的文物,则有很多不知去向。在当年北平古物陈列所接收的沈阳文物,都有“奉”字标识,后来也称“奉”字贴文物,以表明其最初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重获新生的沈阳故宫立即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援,陆续从南京、承德、上海、陕西等地调入一批文物。特别是从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宫先后8次调拨文物给沈阳故宫,使其藏品日渐丰富。
现在故宫还有多少文物呢?据报道,截止到2016年9月底,沈阳故宫在国家文物局离线录入登记平台上录入的文物数量为105085件。其中珍贵文物数量为39295件,一般文物数量65790件。文物类别丰富,包括陶瓷、书画、竹木牙角雕、玉器、金银器、金属器、织绣、漆器、珐琅、玻璃等20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