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romise 是什么?
(1)从语法上看:
对象;
构造函数: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
(2)从行为上看:
**异步编程**的解决方案
(3)基本语法:
le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 some code
if (/* 异步操作成功 */) {
resolve(value);
} else {
reject(error);
}
});
// 处理Promise对象的状态改变
promise.then(value => {
console.log(value); // "success"
}).catch(error => {
console.log(error); // "error"
});
2.Promise对象两大特点
(1)状态不受外界影响
三种状态:pengding、resolved(fulfilled)、rejected
Promise对象代表一个异步操作
只有异步操作的结果,可以决定当前是哪一种状态,任何其他操作都无法改变这个状态。
(2)一旦状态改变,就不会再变
状态变化:pending ======》 resolved
pending ======》 rejected
3.Promise缺点
1.无法中途取消
2.Promise内部抛出的错误,不会反应到外部,需要设置回调函数
3.当处于pending状态时,无法得知目前进展到哪一个阶段(刚刚开始还是即将完成)
4.Promise 新建后就会立即执行
let promise = new Promise(function(resolve, reject) {
// 此处代码同步执行
console.log('promise----0');
resolve();
});
promis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
console.log('promise----2');
// 打印结果
/*
promise----0
promise----2
promise----1
*/
then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是异步任务,将在当前脚本所有同步任务执行完才会执行,所以resolved最后输出。
5.原型上的方法
(1)Promise.prototype.then
constructor -> fn --同步--> resolve(reject) -> then -> then 回调
constructor -> fn --异步--> then -> resolve(reject) -> then 回调</pre>
* 作用:为 Promise 实例添加状态改变时的回调函数。`then`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是`resolved`状态的回调函数,第二个参数是`rejected`状态的回调函数,它们都是可选的。
* then方法返回的是一个新的Promise实例。所以可以采用链式写法,即then方法后面再调用另一个then方法。前一个回调函数,有可能返回的还是一个`Promise`对象(即有异步操作),这时后一个回调函数,就会等待该`Promise`对象的状态发生变化,才会被调用。
getAsyncData()
.then((data) => {
// 处理数据
return processedData;
})
.then((processedData) => {
// 进一步处理数据
return finalData;
})
.catch((error) => {
// 处理错误
console.error(error);
});
(2)Promise.prototype.catch
catch()
方法返回的还是一个 Promise 对象,因此后面还可以接着调用then()
方法。
getAsyncData()
.then((data) => {
// 处理数据
return processedData;
})
.then((processedData) => {
// 进一步处理数据
return finalData;
})
.catch((error) => {
// 处理错误
console.error(error);
});
用于指定发生错误时的回调函数,上面代码中,getJSON()
方法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如果该对象状态变为resolved
,则会调用then()
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如果异步操作抛出错误,状态就会变为rejected
,就会调用catch()
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处理这个错误。另外,then()
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如果运行中抛出错误,也会被catch()
方法捕获。
p.then((val) => console.log('fulfilled:', val))
.then(null, (err) => console.log("rejected:", err));
// 等同于
p.then((val) => console.log('fulfilled:', val))
.catch((err) => console.log('rejected', err));
例子: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throw new Error('catch-demo')
})
promise.catch(error => {
console.log('error', error)
})
// 输出:error, catch-demo
(3)Promise.prototype.finally
finally()
方法用于指定不管 Promise 对象最后状态如何,都会执行的操作。
promise
.then(result => {···})
.catch(error => {···})
.finally(() => {···});
finally
方法的回调函数不接受任何参数,这意味着没有办法知道,前面的 Promise 状态到底是fulfilled
还是rejected
。这表明,finally
方法里面的操作,应该是与状态无关的,不依赖于 Promise 的执行结果。
promise
.finally(() => {
// 语句
});
// 等同于
promise
.then(
result => {
// 语句
return result;
},
error => {
// 语句
throw error;
}
);
上面代码中,如果不使用finally
方法,同样的语句需要为成功和失败两种情况各写一次。有了finally
方法,则只需要写一次。
6.其它方法
(1)Promise.all()
Promise.all()
方法用于将多个 Promise 实例,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
接受一个数组作为参数, 每个参数都是Promise实例,如果不是,会先调用Promise.resolve()方法,将参数转换为Promise实例。
const p = Promise.all([p1, p2, p3]);
// p1、p2、p3都是Promise实例
Promise.all()
方法的参数可以不是数组,但必须具有 Iterator 接口,且返回的每个成员都是 Promise 实例。
上述代码p的状态由p1、p2、p3决定,分两种情况。
只有
p1
、p2
、p3
的状态都变成fulfilled
,p
的状态才会变成fulfilled
,此时p1
、p2
、p3
的返回值组成一个数组,传递给p
的回调函数。只要
p1
、p2
、p3
之中有一个被rejected
,p
的状态就变成rejected
,此时第一个被reject
的实例的返回值,会传递给p
的回调函数。
- 如果作为参数的Promise实例,自己定义了catch方法,一旦被rejected(),就不会触发Promise.all()的catch方法。
const p1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olve('Hello World!');
})
.then(result => result)
.catch(e => e);
const p2 =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throw new Error('发生错误');
})
.then(result => result)
.catch(e => e);
Promise.all([p1, p2])
.then(result => console.log(result))
.catch(e => console.log(e));
// ["hello", Error: 报错了]
/*
p1 ====> resolved
p2 ====> rejected ===> catch() ==== resolved
所以Promise.all()方法参数两个实例都会resolved,因此会调用then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而不会调用catch方法指定的回调函数。
*/
- 如果
参数没有自己的
catch方法,就会调用
Promise.all()的
catch`方法。
(2)Promise.race()
Promise.race()
方法同样是将多个 Promise 实例,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
const p = Promise.race([p1, p2, p3]);
上面代码中,只要p1
、p2
、p3
之中有一个实例率先改变状态,p
的状态就跟着改变。那个率先改变的 Promise 实例的返回值,就传递给p
的回调函数。
Promise.race()
方法的参数与Promise.all()
方法一样,如果不是 Promise 实例,就会先调用下面讲到的Promise.resolve()
方法,将参数转为 Promise 实例,再进一步处理。
(3)Promise.allSettled()
希望等到一组异步操作都结束了,不管每一个操作是成功还是失败,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此时,Promise.all()与Promise.race()都无法满足这个要求。
ES2020 引入了Promise.allSettled()
方法,用来确定一组异步操作是否都结束了(不管成功或失败)。所以,它的名字叫做”Settled“,包含了”fulfilled“和”rejected“两种情况。
Promise.allSettled()
方法接受一个数组作为参数,数组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 Promise 对象,并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对象。只有等到参数数组的所有 Promise 对象都发生状态变更(不管是fulfilled
还是rejected
),返回的 Promise 对象才会发生状态变更。该方法返回的新的 Promise 实例,一旦发生状态变更,状态总是fulfilled
,不会变成rejected
。
(4)Promise.any()
该方法接受一组 Promise 实例作为参数,包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返回。
只要参数实例有一个变成fulfilled
状态,包装实例就会变成fulfilled
状态;如果所有参数实例都变成rejected
状态,包装实例就会变成rejected
状态。
Promise.any()
跟Promise.race()
方法很像,只有一点不同,就是Promise.any()
不会因为某个 Promise 变成rejected
状态而结束,必须等到所有参数 Promise 变成rejected
状态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