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
一、坚持“解放思想”谋改革,开拓全面深化改革“新视野”。人民江山,根在人民。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强化干部党性教育,充分发挥干部教育培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用好“第一议题制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主题党日活动等载体,进一步弘扬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抓好红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政治站位、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突出选人用人标准。按照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原则,严格政治把关,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在干部考察中突出正确政绩观标准,在干部选任中突出正确政绩观导向,在干部监管中突出正确政绩观要求,充分用好考核“指挥棒”,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坚持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看“显绩”也看“潜绩”,重“考人”也重“考事”,破解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引导党员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二、坚持“与时俱进”抓改革,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注重总结推广农村综合改革、河长制、林长制、“三明医改”“最多跑一次”、新时代“枫桥经验”等基层经验,注重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检验改革成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为人民而改革,也要依靠人民来改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14亿多人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磅礴力量。新征程上,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确保改革始终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三、坚持“求真务实”促改革,开辟全面深化改革“新境界”。“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7亿人;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切实“减负”,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深层逻辑。中央和国家机关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上当好排头兵,必须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群众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我们一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今天,人民群众还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民生工作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改革是奔着问题去的,解决问题就要针锋相对,提出的措施要有针对性,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恪尽职守、担当尽责、务求实效,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如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始终牢记“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敢于亮剑、勇于亮剑,主动去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在“急难愁盼”处磨练意志,在激流险滩中奋楫向前,勇当急先锋,甘做“拓荒牛”,矢志不懈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