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饭带娃出去溜,遇到一个人美心善的姐姐,把男友送她的氢气球送给了我们。拿到气球后,宝宝很开心,把扎气球的绳子紧紧的抓在了手里,深怕它飞了。于是我就把绳子捆在他的手腕上,告诉他,这样气球就不会飞走了,我们也不用无时无刻的抓着。可是,他似乎并没有领会到我的意思,反而抓的更紧了,后来干脆把它抱在胸前,他自己的整个头和上半身完全被球遮住了。最后,不肯自己走路,一直哭着嚷着:妈妈抱,妈妈抱~我拗不过,依了他,心里后悔,真不该要这个气球呀。没走几步,又说:妈妈,抱紧~我以为他说我没把他抱紧,因为我确实已经没力气,感觉他一点一点的怀里往下滑。我使出浑身力气使劲把他往上托,双臂互抓把他栓在我胸前,结果他还是重复不断的说:抱紧,抱紧~我有点生气的说,妈妈是抱紧了呀?然后他就委屈的哭了,嘴里还是嘟囔:抱紧抱紧~我将信将疑的问:天天,你是不是怕气球跑了?他终于平静下来,慢吞吞的吐了一个字:是!听了以后,我哭笑不得,一边觉得他很天真可爱,一边觉得他很固执,怎么听不进去我说的话呢?不都说了跑不了嘛。就这样,我抱着他,他抱着球,走着走着视野就被他手中的球遮去了一大半,还要安抚他的情绪,给他保证球跑不了,妈妈一定把它带回家。但似乎无论怎么讲道理或者安抚都无法消除他害怕失去气球的担忧。
好不容易回到家,宝宝仍然抱着气球不肯松手,任凭爷爷奶奶怎么劝说或者示范证明气球不会飞走,他就是紧紧抱着球,而且还要我抱他。这下可把我们三难住了,心想着,今晚肯定要因此闹到很晚。我突然想到了昨天给他讲了毛毛虫的故事,他听得很开心,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说:天天,妈妈想到一个办法,我们可以把球放到桌低下,就像毛毛虫躲在壳里一样,除非我们去敲门,否则它就出不来~终于,他停止了哭泣,抱着球跑一下子跑到了桌边,然后和我一起把它塞进了桌底后,趴在地上,看着静止的气球,挂满泪珠的脸蛋露出了笑容,不一会,就拉着我敲桌子假装是在敲门……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讲的话很有道理,或者说的道理很简单,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就是听不进去,我们认为是孩子不讲道理或者无理取闹,但有没有可能是能力问题而非态度问题呢?就像一个听不懂外语的人和一个外国人交流,无论双方怎么努力的表达和倾听都无法听懂对方的讲什么,亦或是一个经历过人间百态的老者和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讲世间困苦,他们之间的横沟必需时间与经历去填平~
我想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我们主动进入孩子的世界,了解他所处的发展阶段、思维模式和认知边界,以他们能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教育之,而非站在他们的门外,期望他们能走进我们的世界~谁让咱们是大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