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文章《饺子婆婆、DJ女王:82岁的她还在开挂人生的路上》,介绍了82岁的岩室纯子不以年龄为界限全力生活的故事。当时看到这个故事很震撼,因为自己就是芸芸惧老众生中的一员,一直惧怕年纪增大,做事也经常被年龄界限束缚,所以情之所至写下那片公号文章。
万万没想到,当天晚上就看到了这篇从科学角度来研究分析年龄和心态方面的科研文章。
文章由“得到”的万维刚老师从国外《鹦鹉螺》杂志上引入。(《鹦鹉螺科学杂志》(Nautilus),是一份充满文艺气息的新科学杂志,这本杂志把最前沿的科学、文化和哲学知识汇编成由全球一流思想家和作家讲述的单一故事)
文章名字为《为什么你非得按年龄行事:心态和变老之间的惊人关系》,作者是Anil Ananthaswamy。文章对年龄和心态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令人欣慰的消息——好心态确实能让人看起来更年轻。
01对年龄的主观认知,决定了你的生理年龄
你认为你多少岁了,你就多少岁。这个主观认知很重要。要先有这个主观认知,才能说服自己的身体。像岩室纯子,虽然他的生理年龄已经82岁了,是社会按人群分类中的老年人了,但是她从来没把这个生理年龄当回事儿,而且随着自己的心愿去做事,去享受生活。所以她的身体很好,即使在夜场的激情乐曲中,她也有一个很好的心脏去承受。她的生理年龄与她自己认知的心理年龄很匹配,谁看着她也不像是82岁的人。
有的老人,刚刚退休,就得了所谓的退休综合症,身体各项指标都不行了。其实这就是一个主观认知的问题,觉得自己步入老年了,应该会得老年人应得的那些疾病了。最后心里想着,身体就诚实地真有这些病症了。
我很认同王维刚老师的说法:现在社会上的尊老行为,其实是对老年人的一种歧视,这是强行将老年人剔除主流社会之外,这种尊重其实加速了老年人的衰老。
在一个人人都认为你老的环境中,很少有人能强大到自己去冒年轻人的险。
我们单位有一个老师,是退休后返聘的。她马上就满七十岁了,但是看上去顶多五六十岁的样子,就是因为她一直有自己的事做,一直在一个年轻人聚集的氛围里。她没时间、也没氛围去想自己多大年纪了。所有人都说,如果这位老师退休后直接在家“颐养天年”,肯定早就老态龙钟了。
这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去工作,去拼搏。只是说,大家要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被年龄限制。这样你既能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也能让自己朝气蓬勃,看起来跟年轻。
衰老,不会止步于你的正面阻击,越怕老越容易老;阻止衰老,你可以迂回前进,别把自己归入老年人行列,多接受新思想,多实践新东西,渐渐地你就会忘记自己的年龄,那时候你才真正减慢了衰老的速度。
科学研究也表明,人对自己年龄的“主观认知”,会对身体机能和认知能力产生影响。
为此,人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将老人分成两组,事先都做过关于主观年龄认知的问卷调查,然后做握力测试。测试之后,第一组的老人受到了实验人员的夸奖:“哎呀,您这个握力水平厉害!打败了全国80%的同龄人!看来您身体比较年轻啊。”第二组的老人就没有得到夸奖这个待遇。然后再给两组老人做握力测试,发现受到夸奖的那组老人的测试成绩明显要高。
这说明,在实验期间,老人的心态的确影响了他们的身体机能。
那么,让我们任性而为吧,解放自己的大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用年龄给自己贴标签,不要问社会环境认为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该干什么,只需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了。
在“00后”都要上大学的今天,作为“70后”“80后”“90后”的人,不要感叹自己老了。因为在你说出“老了”这个词后,你的身体真得显老了一分。
02对时间的感知,决定你的衰老速度
在那篇文章中还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者招募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玩电子游戏,并给每个人发一个闹钟,要求患者们每过15分钟,就换一款游戏玩。实验的秘密是这些闹钟都被做了手脚,有的走得快,有的走得慢,有的准时。结果发现,闹钟走速更快的人血糖水平的变动速度也更快!
这说明糖尿病人的血糖并不是根据“实际时间”的变动来发生变化的,而是根据个人“对时间的感知”来变化的!
人生可长可短,全在你的一念之间。如果你每天疲于奔命、不知停歇,那种被催着赶路的感觉会缩短你的生命时间。不妨慢下来,用心体验生活,享受美好。主动屏蔽那些负面的东西,接受一些新的事物,不为年龄所限,用心充实生活。
慢生活,可以成为一种延缓衰老的生活方式。
科学家研究发现,做些冥想之类的思维训练,哪怕只训练一天,也能显著地影响人们的基因表达水平,而基因表达水平跟衰老程度有关。
出生日期,不过就是一串数字。如何保持年轻活力,不在于刻板的数字,而在自己的心态。
只要你想年轻,你就能年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