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阅读第二章的内容啦!!!
第二章,基本的冲突
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关于基本冲突的方面。首先由冲突存在引出了基本冲突,并且讲述了两位哲学家与著者对于基本冲突的不同理解,最后,著者由对他人的三种态度引出了基本冲突的概念。
基本冲突的存在
我们从上一章节可以知道,冲突存在的标志,一个是每一症状都是冲突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产物,另一个是自相矛盾。其中,自相矛盾冲突存在的确切标志。同时,自相矛盾常常有助于我们对冲突的性质做出试探性分析。
我们有时候,可以体会到冲突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意识到冲突。这看似与上一章内容中提到的无意识性相互矛盾,其实不会,出现于表面的冲突,是真实冲突的扭曲与变形。当我们发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矛盾,或者,发现似乎是毫无根据的恐惧和抑制妨碍着我们的意愿时,我们才可能意识到内心的冲突有着很深的根源。即基本冲突。
弗洛伊德与荣格
弗洛伊德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神经症患者还保持了对于某一目的而全心全意奋斗的能力,只是恐惧所引起的阻碍作用挫败了他的努力。他还坚信,基本矛盾是普遍的,在原则上无法解决。同时,他还致力于将道德观念从心理学中剔除,这也导致了他在心理学上的局限性。
著者认为,冲突的根源在于神经症患者丧失了为某物而努力的能力,原因在于,他的愿望本身就是四分五裂的,彼此相互抵触的。而且,基本冲突并不是无法解决,只要患者付出足够多的努力。而且,著者对冲突研究时,引进了道德观念。这与弗洛伊德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要知道,两者之间,是由不同的出发点导致的不同结果。
荣格认为,任何一种因素的存在,都必然存在其对立面,这些对立面并不相互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其目的是两者兼收,向理想的完美靠近。
著者认为,这些因素已经是神经症冲突的产物,是患者为了解决冲突而做出的努力。
对他人的态度
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加入一个新的概念:基本焦虑。用来指患病儿童的一种感觉,是说孩子感到在一个潜在的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是孤立无助的,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均可使小孩产生这种不安全感。
著者唯一强调的是,小孩感到周围潜伏着虚伪。诚然,一部分确实是虚伪的,其余的,可能是他在父母的行为中感到矛盾而产生的反应。小孩一边收到这些不安状况的困扰,一边寻找应付的方法,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应付外界作用的策略,同时,也发展了持久的性格倾向。这些倾向变成他人格的一部分,即“神经症倾向”。
如果要研究冲突是如何发展的,就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的趋势上,而是要考虑小孩有可能以及实际发展的可能做统观全局的观察,通过观察发现,最后有三个主要的方向: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
什么是亲近人呢?他是说小孩亲近人时,愿正视自己无助的状况,从而努力争取别人的温情,或者依附别人,这样他才能感受到安全感。通常来说都是依附强者或者站在强者一边。
对抗人,意思是他正视的是周围的敌意,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进行反抗。
回避人时,不归属,不反抗,与他人保持距离,通常都是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
基本冲突的概念
在成人的观察中,上面叙述的三种态度都会出现,只是统观得到的是占优势的那种倾向。成人突出表现的那种态度占主导地位,是平常生活用来解决问题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两种并没有停止作用,并且有时候,必要倾向可能具有巨大的力量。
那么,成人的态度会不会发生改变呢?答案是有可能。首先有冲突存在,内部的和外部的压力结合起来,迫使他放弃先前的占主导地位的态度,而走另一个极端。从而造成人格的改变。
既然三种态度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也可以相互转换(当然,没有那么容易),我们就可以说,这三种态度是可以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的。但是,神经症患者却不能协调这三种态度,不能灵活应对外界。当这三种态度同时在患者身上强烈表现时,患者便陷入厉害的冲突。
还有一种可能,会严重扩大冲突范围,那就是,这三种态度已经不局限于支配患者与他人的关系,而是逐渐蔓延到他与自己,他与生活本身的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人际关系决定着我们的品质,目标以及价值,同时这些又反过来作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可以说,“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
著者又对这一观点进行补充:产生于相互矛盾的态度的冲突,构成了神经症的核心。这也被称为基本的冲突。
明天继续啦!
#日更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