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提到读书的三个境界,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经典论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对于这段文字,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
在我看来,它可凝练为三个阶段:博览—— 思考 —— 悟道,对应着先 “把书读厚”,广泛涉猎积累知识;再 “把书读薄”,提炼精髓把握本质的过程。
这恰似踏入迷雾森林,起初会因为急于寻路而慌乱观察,四处探索;而后逐渐沉静下来,思索其中规律;最终参透本质,找到出口,完成自我蜕变。
无独有偶,最近读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发现他在《阅读是安静的自我觉醒》中也提出了读书的三个层次。
第一阶段为被动式阅读。读者阅读时如同饥饿的人,饥不择食,对书中内容全盘接受,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素材、情绪、情节与语言上。
第二阶段是游戏式阅读,读者仿若置身知识乐园的探索者,不仅关注表层内容,更能敏锐捕捉书中潜藏的思想与灵感,在文字间自由驰骋。
第三阶段则是个性化阅读,此时读者已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不再局限于吸收他人思想,而是更敢于质疑、深入探讨书中问题。
按照黑塞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可能在阅读这件事上游走于三个阶段之间。最后抵达乘物游心的境界时,你会发现,你是你自己,能够提升悟性,悟到诗意,悟到艺术,悟到世界。
更有意思的是,他俩竟都出生于同一年——1877年。
对比这两位同年出生的中外名家的论述,我发现,前者更侧重描述读书从探索、钻研到顿悟的过程,以及最终收获的精神升华,体现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后者则聚焦于读者在阅读时的心理状态演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再到个性化思考。
二者视角不同,却各有千秋,一起为我们打开了理解阅读本质的一扇窗口。
从王国维的“境界说”中,我们能感受到治学的艰辛与坚守的重要性。
就像司马迁撰写《史记》,他遍历名山大川,查阅无数典籍,从“望尽天涯路” 的广泛收集史料,到 “为伊消得人憔悴” 的日夜伏案编撰,最终实现 “灯火阑珊处” 的史学巨著问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黑塞的观点则提醒我们,阅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以阅读《红楼梦》为例,初读者可能被其中的人物情感、家族兴衰情节所吸引,处于被动式阅读阶段;当反复研读,便会发现书中隐藏的诗词隐喻、封建礼教批判等深层内容,进入游戏式阅读阶段;而文学研究者则会从创作手法、文化内涵等角度进行批判性分析,达到个性化阅读境界。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两种读书境界理论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王国维的境界说告诫我们,若想在阅读中真正有所收获,就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深入钻研。
黑塞的理论则让我们明白,应不断提升阅读层次,摆脱被动接受的舒适区,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说起来,无论是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还是注重阅读心理状态的转变,都应将阅读视为一场持续的自我成长之旅,在字里行间汲取养分,实现心灵的丰盈与智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