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偶像是指为人所模仿的对象。用属加种差做分析,偶像为种,对象是属,为人所模仿是种差。偶像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自然物,如:太阳、月亮。二类是人造物,如:明星。三类是思想物,如:神仙。
偶像现象普遍的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中。例如,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自然物为偶像,如石块,河流,太阳等。东亚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人或人造物为偶像,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圣人。中亚和欧洲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思想物为偶像,如神仙,天使,魔鬼,真主,灵魂等。
我们几乎所有人,都会对某个人产生偶像崇拜的心理,这个人可能很遥远,也可能近在身边,我们的古人在这个方面跟我们一样,比如杜甫就是李白的迷弟。
之前有篇文章《追星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知道这些事》,是从父母的角度从成长的角度来说的,今天我们从粉丝本身的心理机制情绪情感来看,究竟为什么会需要偶像。
喜欢一个偶像的契机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但是最终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首先、可以释放被压抑的情绪情感。
当年鹿晗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颁奖,是因为他在微博上的转发数打破了世界纪录,转发者大多数都是上学的学生。
青少年的成长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但是事实上,学生们在各方面都承受着比较高的压力。
包括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同辈竞争压力、升学的压力、父母的高期待压力等。
在这样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下,他们需要有一个宣泄的途径,情绪释放的通道。
偶像的出现,很容易变成孩子一个很好的精神支柱,一个逃避压力的场所。
比如,青少年学生很喜欢的偶像剧,就很有代入感,他们会希望这些跌宕起伏的剧情能出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这种代入感会给他们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带来那么一点点色彩,同时还可以成功的将过剩的精力宣泄出去。
其次,投射效应。
在追星这件事上,投射就是把自己对自己的一些理想化的要求、欲望、梦想,投射到自己的偶像身上,让他代替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
换句话说,很多人喜欢偶像,是因为自己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幻想,就很容易痴迷一个偶像。
通常,偶像身上拥有自己欠缺的某些特质,比如颜值、阅历、背景、才华等。
《生活大爆炸》中,Amy,Bernadette,penny三个女人翘班去迪士尼乐园,她们都想扮演辛德瑞拉,没人要做白雪公主。
还是女孩子时,大家都喜欢白雪公主,可是长大后,却都选择了辛德瑞拉。
因为白雪公主有出身的门槛,而辛德瑞拉出身是平民,符合大多数女孩对自己的幻想——我很平凡,也很普通,但是善良的我总会找到自己的真爱。
这个设定简直就直击命门,经久不衰,让无数女孩子做着灰姑娘的梦。
在这样的投射效应下,粉丝会把偶像的成功经历当做是为自己去完成,因此,偶像越成功,他们也就越忠诚。
所以,你看,你的偶像不见得就是你了解的那个人,他可能根本就与你认为你了解的那个人相去千里,他更多的是你脑海中的一个完美的幻像。
这里的完美,指的是你脑海里对这个偶像的合理自洽,而不是你想象了一个完美的人。
第三,认同效应。
很多时候,偶像的言行和价值观对粉丝的影响特别大。
拥有同一价值观的人群会很自然的对偶像产生好感,愿意去了解他。
比如,当年李宇春那一届超女,她的颜值不是最高的,甚至有人觉得她的唱功也不是超女中最应该拿冠军的那一个。
但是因为她性格中的率真以及当时为某个基金的代言,让很多人路转粉。
认可了她热心公益的行为,于是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粉丝自发成立了玉米基金,筹备了几十万善款,这就是认同效应的强大能量。
第四,归属需求。
青少年时期,正在经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分离,他们要与父母分离,要自己做主,要摆脱父母的关爱,进入到同辈团体中去。
他们带着青春期独有的那种孤独感在寻找自己可以栖身的地方。
他们非常看重自己在同辈团体中的地位,也更希望被同辈认可。
而当他们在学校中可能没有那么多可以加入的同辈团体时,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同辈团体不能满足他的归属感的情况下,他会更容易加入那个跟他一样喜欢某个偶像的粉丝团体,因为这个团体的要求相对明确,只要你喜欢这个偶像。
在这样的团体中,大家分享偶像的信息,交流对偶像的感觉,这就是一种归属的感觉。
这样一些在可理解范围内的偶像,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可以鼓励和支持的。偶像的出现,可以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心理成长需求。
我们很不理解的是那种特别执着,也特别不理智的行为。比如,以自己微薄的收入或者生活费,为偶像打投;面对偶像的问题,选择性的不相信,选择性的回避问题等。
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沉迷于偶像世界的青少年,多数与父母关系不太好,或者学业上有太大压力。
这些人的表现,让人困惑。
如果一下子听到自己的偶像出现了自己想象之外的事情,比如这段时间刚糊的某凡,很多小朋友都表示不相信,觉得还是能信任他们的偶像。
再比如,前段时间郑爽出事时,各种实锤都直指她的人品问题,可是铁磁粉还是坚决站队,力挺郑爽。
通过上面对偶像出现原因的分析,其实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坚持相信他们的偶像。
不相信偶像,就在事实上否定他们自己。
他们把偶像当做一个替自己完成幻想的人,否定偶像,就是否定他们的眼光,否定他们心中的幻想,进而就是否定他们自己。
这样的结论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有些过度将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偶像身上的人,不允许自己的幻想破灭,不允许自己是错的,他们就靠着偶像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因此会一直坚持,这样的人往往比较偏执。
而另外一些人,在经历了初步的难以置信后,往往能慢慢调整自己的内心,调整对偶像的预期,并接受现实。
转而欣赏另外一名与自己契合的偶像,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的完善,已经不再需要偶像,而只是欣赏某些优秀的人。
很多年轻人,由于学业压力无处宣泄、同辈团体进入困难、家庭中父母的关爱不及时等原因,选择继续沉迷于那个虚幻的世界中。
如果你还是个青少年,记得:
拓展自己的视野,多读书,多与同辈伙伴沟通;
有了问题,一定记得向长辈求助,可以是父母,可以是老师,你认为天大的事情,都可能有解决的途径;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同好,一起前行;
把偶像的范围拓展一下,别只看那些流量明星,各行各业都有大咖,努力奋斗的人在哪里都值得被当做偶像;
脚踏实地,从现在开始,做好自己,认识自己,把自己培养成别人某个方面的偶像。
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五》:"我好像也已经成了偶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