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是无形的。
你在或不在,信息都在那里。你爱或不爱,信息也在那里。
信息部分程度上是我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 / 自己、描述世界 / 自己、改造世界 / 自己的产物。
我们现在常说的信息,是指全人类在实践中对世界和自己已经有所认识和改造的部分,但世界和人类自己总有尚待开发、认识、改造的地方。待开发不意味着不存在,面对这类待开发信息,现有的语言往往是苍白无力的,人类往往只能试着努力用现有的信息去解释新发现的信息,比如通过类比和隐喻等手法。
认识世界 / 自己的这部分信息可以是客观的真理和规律(先天事实),也可以是主观的言论(后天事实),二者往往通过概念、命题、定律等呈现给世人;改造世界的这部分信息都可算主体间事物,比如钱、国家、民主、自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虚拟物,并没有真实存在,但因为人与人之间广泛相信并接受,所以成了“后天事实”。
不管是先天事实还是后天事实,都是人类与自己,与世界互动的产物。
信息虽无形,但信息载体是有形的。
已被人类开发的信息往往最开始蕴含于可见的客观事物,比如一个苹果、一条河;苹果的形状是圆的,颜色是红的,河流的形状是弯曲的,长度则有长有短。
当苹果和河流这些客观物体进入人脑后,大脑会产生主观表征,进而生成概念,命题,定律等。概念、命题、定律则继而由语言、文字、图形、符号、代码、声音等承载,这是初级载体(主观表征载体)。
初级载体的存在,使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得以发生。当部落里最强壮的人去很远的地方找到水源——一条大河,记住了它的形状,长度,水流深度,然后用这些概念把这些信息固定下来,部落里其他体弱的人就不需要亲自去那个地方就能了解这条河。更便捷的信息传播使人类的生产效率大为提升,更重要的是,还使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大提升,这进一步促进了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因为大量信息储备是认知飞跃的有利因素。
初级载体的存在也使信息实现代际传承,人类在一代一代的实践中积累越来越丰富的信息。有了语言文字,我们的后代从小便可学习先人积累的信息(现在泛称知识,但严格意义上并非知识,后续会讲信息与知识的差异)。
初级载体的存在也使后人可以窥视先人的文明。
一方面,为了使辛苦创建的语言文字不至遗失,人类又发明了竹简和书籍等传统的信息载体、现在又发明了电脑、互联网、磁盘等。这些都是信息的次级载体。
传统的次级载体有个筛选策略,也就是做减法。远古时代的竹简和羊皮纸都极为珍贵,只有那些非常珍贵、权威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次级载体。
这个做减法的策略现在部分依然适用(比如图书出版),但在互联网领域,各色各样的信息和各种对立的观点看法都可以得到存储,展现,扩散,分享,更倾向于做加法。
在各种次级载体中,有一种很特别,那就是人脑。当信息存储于人脑时,会是什么情形?有几种情境:
一,信息被人脑存储,但不够深刻,属于浅层存储,比如那些需要机械记忆的事实(长江的长度、珠峰的高度等),这类信息仍然只是信息。
二,被人脑深刻理解认知的信息,在特定情境的刺激下,可以被大脑搜索到并调用,引导大脑的主人采取行动、做出决策。这类信息实质上已经升级为知识。
这就是信息与知识的差异。
² 信息是你的我的大家的,但知识是那个有温度的大脑的主人的。
² 信息是一种泛存在,而知识镶嵌于特定的情境中。
² 信息是人类整体对自己 / 对世界的主观表征的产物,而知识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某信息进行认知的产物。
² 信息指向事实,而知识指向实践行动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