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梅,如同一张锦笺,挟藏在岁月的那一处,温暖、闪光。
初二时,学校新分配来一批老师,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校园有新的活力与气象,而对于学生的我们,八卦一方后,依旧循着往日的节奏,学着、走着。然而在学期将尽,在学业稍微放松些时,耳旁常听到梅的言论,她喜欢讲故事,喜欢和学生侃大山,她有时会唱歌,一节课讲英语的时间反倒少了……听到一句、两句不觉奇异,但听的多了,又几乎一个班多半学生在说起,不由得,也觉出几分魅力。偶尔在校园中碰面,一头短发,一副金边眼镜,仿佛会有种吸引力,尽管未曾有过交接。
时间滴答、滴答,一刻不停歇,然而在这紧凑的声律中,总会在某处有回响,让人觉出这前前后后的连动。初三分班了,梅站在了讲台上。有几分惊诧,几分激动,第一节课真真正正在彼此的闲聊中度过,更异着固有的师生关系,更异着往日的课堂氛围。 梅喜欢写日记,在课堂的前几分钟,我们常会听到心静人静时的倾吐,有时关乎来到乡镇一年教学的心境,有时就是日常琐碎,但经由这么一行笔尖的流淌,再经由这么安静的读出,切静的聆听便有了味道。犹记得有一次,那篇日记提到了,梅不幸离世的母亲,我们大多抽泣起来,梅却平静地读完,静静的停了片刻。瞬而,讲起了笑话,我们恢复情绪进入课堂。梅喜欢听广播节目,我们便也跟着电台进行知识速答,遇到分歧点,师生会思维碰撞,会争论,有时竟也有不可开交时,辩得什么,记不太清,到是那课堂的氛围,常会翻滚。
就这样一个班50多个孩子,每天跟着“梅”这个窗口,观世界、论时事。而每周一篇的英文日记,成为了我们那一年最珍贵的记忆。初乍很难,但当看到长长的批语,就仿佛生发起了羽翼,都在努力写好,用英文真切表达自己,梅都用心一本本评阅。整整一年,我们的英语和习文都有了稳进的提升。
再之后,我们如雏燕般飞出,梅有了工作调动,成家、育儿,每逢过节,会去看看。无论是婚姻的选择,房间的布置,还是对孩子的养育,都依存着生命的本真而为之,没有刻意,不随大流。起起伏伏间真便成为最美的模样。
唯愿好运,常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