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功效。常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入药部位
干燥近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
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性味
味酸、涩,性平。
归经
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主治
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用法用量
6~12g。
禁忌
不宜多食久食。
相关论述
《本草经疏》: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最酸。《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
相关配伍
1、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御米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
2、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3、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4、治咽喉肿痛:乌梅30g,双花60g,雄黄12g。为末,蜜丸,每丸3g。每次含化1丸,徐徐咽下,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乌梅有清热的作用,它是未成熟的梅子经过熏制而成,方有药用价值,也有部分人不太喜欢
乌梅有清热的作用,它是未成熟的梅子经过熏制而成,方有药用价值,也有部分人不太喜欢乌梅中淡淡的烟熏味。
乌梅还能够有效缓解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具有生津止渴,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等功效。乌梅与陈皮是乌梅膏的其中两味材料,与之配伍的还有甘草和山楂。
需注意,单一味陈皮,不可用于热咳热痰。
冬天寒冷,胃口会自动偏向于高热量的食物来为身体储存脂肪来御寒。吃大鱼大肉时,可以配一杯乌梅汤,消积解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