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第一次十日修有感
题记:10天的内观静坐结束了,留给了我太多的能量,就像老师说的:相信我,十天后你肯定会获益,会有变化,这就是"Dhama(法)"。在之前的文章中主要叙述的是日常,那么这篇文章就是阐述和总结,相当于每晚我们要听葛印卡老师DVD播放的Dhama teaching(法的说教),所以文中我会多处引用葛印卡老师的话,并会适当阐述自己的理解。
"Vipasana"一词源自古印度的巴利文,意思就是"to see it as it is (如实观察事物实像)",是印度最古老的修行方法之一。那么它其实就是一种方法,最终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Dhama(法)"。什么是"Dhama(法)",它就是"art of living(生活艺术)",是人生智慧。"Vipasana"是条道路,而"Dhama"是终点。在两千多年的古印度由佛陀将它发扬广大,传授至今,可虽然它传承自佛教,但受教学生不受宗教、种族和国籍限制,它讲述的宇宙大法,统一真理,相信一切宗教的原始使命都是一样的。所以即使在以浓厚佛教仪式背景下的斯里兰卡修道院在讲述Dhama的时候也没把佛教联系在一起,它不会涉及任何宗教信仰也不会说服你信仰佛教。这个最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葛印卡老师本人,他的宗教信仰是印度教。
一直以来我们观察的都是外部的世界,也就是这具身体之外的东西,很少会去看这具身体里面的变化。我们也一直以为自己所有情绪的变化都来自外界的因素,却没看到内在的化学反应,所以执着,所以愤怒,所以贪婪,而这就是"vipasana"要改变你的。我们要认清人生而受苦,万物都是变化的,无"我"的三个真相。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痛苦,生老病死都是苦,但是没有哪一种是针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种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门宗教,它是世界的宇宙的。而任何事物都处在一直变化中,就像你站在河边看着水流,经过你身边这一秒的水滴早已不是上一秒的水滴,而你这个人也不是上一秒的那个人(你可以从新陈代谢来理解)。人是以意识存在的,我们把这具身体经物化以"我"相称,举三个例子:1.我的iPhone6s丢了,我特伤心难过;2.我的朋友的iPhone6s丢了,我会惋惜会安慰,可能甚至还要说她怎么那么不小心;3.一个陌生人的iPhone6s丢了,我啥感觉也没有。同一个物体,三种情况,三种感受,就是"我,我的"这种占有欲在作祟。
第一晚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任何事都有因和果,比如当你向人做了任何一个行为,不管好的还是坏的,不要以为似乎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或奖励,其实它最直接最自然的表现是反应在了你的情绪上,从而又影响了你的生活。"这句话瞬间治愈了我大半的愤怒,别人的错误会受到她自己的果,但如果我为此做了什么,那我就必须承受因此带来的果。举个金庸笔下的人物~李莫愁:她整个人就是负能量的代表,她以为是报仇雪恨了,但愤怒却消不去,只有越陷越深,报复只会激起心底更多的黑暗。
还有以下两则故事:
故事一:"有个人拿着火枪想过来烧你,你一听火大了,赶紧抄起汽油跟他对喷,结局怎么样,大家也该想到。我们会说这个人傻了吧,应该水枪对火枪,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真到那个时候你照样拿汽油,重生几回都如此"。也许火枪对汽油的例子极端了些,但是现实中不乏类似的例子,宁愿两败俱伤也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
故事二:"有人想来羞辱你一次,跑到你家骂了你一顿,然后你接受了,从此以后辗转难眠,恨死这个人,但实际情况是那个人就说了你一次,可能说完就忘了,但是你却花了一生的时间去愤怒"。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恼,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也会遇到各种抵制你的人,但只要你不对此做出回应,你就会有更理智的选择,而他人的各种行为自有他自己承担,这不是软弱是智慧,试想下当别人怒骂你的时候你选择微微一笑离开还是选择对骂会更有意思。当别人给你这样的礼物时候,你要学会拒绝他,不回馈他,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至于做出冲动的选择。
但是我们会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做的事,却经常对别人做以同样的事,葛印卡老师用英文解释了半天,我倒觉得我们中文绝对是博大精深的,我们的老祖宗都是这方面的高手,那么这句话中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这句话对别人说,可很少会自省,若真能做到其意思,我送你一个词:Mercy(慈悲)。
一个人的贪婪源自喜欢,有了这个又想那个,永无止境; 一个人的愤怒源自不喜欢,就会做出抵制他人的举动。中文有句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喜欢就会生出贪婪,不喜欢会生出愤怒。其实当我一开始接触内观的时候我就一直有个疑问,这次我终于向老师提出了:如果一个人真要做到不贪婪,不愤怒,不会开心,不会难过,这人生?老师笑着说:这是理想状态,要的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不是说就不能享受人生了,要做到的是让自己愉悦平和,也要让周围跟你相处的人感到快乐,这就是生活艺术。
有这么一个古老的印度故事,有两个内观修行很好的王和王后,有一天王问王后:王后,你觉得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王后想了想:我自己。王笑了:我也觉得是我自己。听了故事后大家会认为这是自私的表现,可是真的自私了么?
我们再来讲一个例子(引自葛印卡老师):
情况一:晚上,我跟五个学生在院子里散步,突然我一个学生被黑暗中坐在那的陌生醉汉绊倒了,然后被骂了,我不但不生气,还撇一眼学生觉得是他不小心。
情况二:晚上,我一个人在院子里散步,突然被拌了下被骂了,我有点生气,但马上就过了。
情况三:晚上,我跟五个学生在院子里散步,我被拌了一下挨骂了,我会相当生气。
分析一下:
情况一:因为你只是我学生,你就是倒霉遇到倒霉事,但是我是老师,怎么可能会被挨骂。
情况二:因为是我单独一个人,没有旁人,所以一会就释然了。
情况三:因为我葛印卡是老师,这么多年来我的形象是很高大的,不管在学生心中还是自己心中,所以这么当众挨骂,感觉这个形象倒塌了,所以非常生气。
那么现在把这个陌生醉汉换成是我(葛印卡老师)的儿子:
情况一:我会生气,因为我儿子的这幅样子让做爹的我也受到形象毁损。
情况二:我会生气,但训斥下就好了,因为旁边没人。
情况三:暴跳如雷。因为这是我儿子,他应该是呈现出来正面的,但是现在不只喝得醉醺醺还骂了他爹,所以不只我自己的形象,还有我儿子的形象都崩塌了。
上述例子就是说一直以来我们会把自己身边所有的人归位,我的父母,我的孩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朋友等等,我们也会一直说我爱我的某某某。但是当我们在说爱的时候却同时也是希望他们付出些东西的,比如父母的养育、孩子的听话、另一半的爱等,这是真正的爱么?爱应该是无索取,无需回报的,说最爱自己不是自私,也没有错,以爱之名绑架的才是自私。
曾在初中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文章《爱是有条件的》,我觉得观点也挺对,任何爱你的人都是因为他们刚好促成了这样的身份(比如父母)或者说你们两者之间有共同性(比如朋友)。我在此不是想表达一个消极的东西,我只想说我们不要对着对方口口声声说"最爱你",却其实是想对方有反馈。所以最纯粹最无私的爱是爱自己,承认这个事实,不需要羞愧。
然而对他人无私的爱还可以让你自立,这个自立不是说可以独自一个人起居、出行,而是心的自立,因为我们对他人有期待,所以心有依赖,所以喜怒哀乐也由此而生。
愿你向着阳光奔跑,像爱自己那样去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同样不会辜负你。
Peace comes from within.Do not seek it with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