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宿命之中。
死亡或许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了。
但是人们却畏惧死亡,好像他们完全洞悉死亡乃至罪恶之极一样。
明明是自己没有参透的命运,却佯装洞悉一切。
这种无知是不是有些荒诞可笑呢?——苏格拉底
死亡,向来是大部分人谈及色变的。
年轻人还好,越是年长的人越如此,可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随之而来的社会压力增大,我国16年因工作过度而导致的过劳死人数超过60万,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过劳死大国!至此,死亡开始正式低龄化,就连中年人也不例外。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面居然也日渐平常。
也不止如此,在我看来,至今,中国对死亡和性的教育向来贫乏,在我印象中,关于性之一字,长辈们至始至终都是一句
“小孩子懂什么!你长大就知道了”
也因此,有些年幼的生命,她们的贞洁乃至生命都夭折在了长大途中。
Ⅰ
讨论到死亡,你会想到什么?
对过往自己平庸一生的悔恨?
因病痛折磨而不堪忍受的解脱?
因未达成梦想匆匆离世的不甘?
因突如其来的死亡而措手不及?
对在世家人的牵挂与不舍?
痛苦,悔恨,不甘,麻木,解脱,伤悲,不舍
……诸如此类,想必你所能联想到的也基本上都是如此
可是,死亡,人生中最后一段旅程
为什么不能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呢?
Ⅱ
尤金.奥凯利先生,让我明白了关于死亡的不同定义。
安详,平静,虽有不舍,却也无遗憾。
……
身为毕马威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正值事业巅峰之际,且他生活美满,人际关系和谐,可谓前途光明,简直世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可他所忠诚的上帝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
零五年五月,他被诊断出脑癌晚期,最多还能活三至六个月。
命运就是这般无常。
他原本光明的未来瞬间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无可避免的,几个月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他并没有黯然神伤,也没有抱怨他所忠诚的上帝对他如此不公。
我真的很幸运,医生说我还能活三个月
开书即是如此。
他竟然把这常人看来突如其来的灾难,看成了一份礼物。
第一,人生的尽头非得是最灰暗的吗?
第二,能不能给最后岁月添上一些亮色,甚至让它成为人生最美妙的时光呢?
曾经身为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的他当机立断,改弦易辙,当机立断的修改了他原本的人生计划,选择好好把握他所剩无几的时间。
凡事宜早不宜迟
他立马辞去了他最爱的工作,开始接受化疗放疗。可没化疗几次,他便中止了化疗。当然,他并不是自暴自弃地选择放弃。(以下原文)
采用化疗无异于让自己中毒越来越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终结果无法改变,我会步向死亡,只不过多活上几个小时或者几个星期而已。
为了接受化疗,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更不要说把自己所爱的人,把那些临终前给我关护的人也拖累了。让大家都能得身心疲惫,为的只是把我即将结束的生命延缓一小段时间,有意义吗?
更重要的一点是,剩下的岁月将会变得更加风雨飘摇,少了几多亮色,少了些许精彩,少了几分活力。而理由只是因为我让自己中毒不断加深,有意义吗?
这真是让我耳目一新的言论。
Ⅲ
很多重病患者在机体功能完全丧失之前,灵魂就已经死了。
虽然他们还活着
但其实人已经死了
……
离别多是悲伤的,更何况生死之别。
而尤金先生又给我上了一课。(下文原话)
告别是必不可少的。
我告诉他们能够在人生路上遇见他们我感到幸运,我能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才华。在和他们告别的时候,我想为他们做些特别的事情,来弥补我不在之后的缺憾。
我希望他们能从我身上汲取一些快乐,在相处的几天和离别后,给心添加几分温暖。
我决心要让这些告别都变得与众不同。他们不应该是见最后一面,而是应该有特别之处。我想让自己和亲友最后的见面充满笑声,爽朗的笑声。
我这样做,并不是想让自己,也不是想让别人觉得我迫不及待地要翻过人生这一页。
我是想让他们觉得,这是他们人生中不经意间邂逅的一页。
是如此美妙而又如此难忘的一页。
Ⅳ
看看你自己的日程表,你能看到完美日子的影子吗?它们是不是被隐藏起来了?如果我要你去创造三十个完美日子,你能做到吗?
又需要多久呢?
30天?半年?十年?还是……
根本做不到?
我感觉自己现在所度过的时光,一天胜过以前一周,一周胜过从前的一个月,一个月胜过从前的一年。
(以上原文)
说来也让人唏嘘,作为毕马威的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尤金可谓处在事业巅峰,然而就是这样的他,也是在临终前领悟了活在当下,以及,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个美妙的时光。
回到现实之中,让我们来假设一下。
尤金先生于这本书中说过,他作息很规律,早七点准时起床晚十一点准时睡觉,会注重日常锻炼,热爱高尔夫以及棒球,从表面来看,他的作息规律想必比大多数人好很多。
但是,他是个十足的工作狂,每周工作时长七十个小时及以上,是个典型的“空中飞人”。
他也曾说过,在被诊断出脑癌晚期之前,他多次出现身体异常情况,比如容易疲乏,右脸抽搐。
但都被他因工作原因给无视以及一耽误再耽误。
虽说多元世界多重身份,但是,以我个人观点来看。
他是个称职的高管。
却不是个称职的丈夫与父亲。
他陪伴亲人的时间,太少太少。
这似曾相识的情景,想必也是多数职场人士的经历。
不得不说,这给我敲响了警钟。
凡事宜早不宜迟。
虽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但是
如果意外先于明天先来了呢?
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
共勉
(里面的个人观点对事不对人,我依然很佩服尤金先生对于死亡突临时的态度与处事。我对此受用不尽。如果以后有机会见到尤金先生的家眷,定要感谢一番。而非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