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距离上次写文字很久了。因为我和3个小伙伴出了一趟远门。路程是这样的:
集宁南――南京――苏州――上海――苏州北――北京――集宁南
现在的我在上海虹桥的火车站。原本可以坐飞机飞回家,但是昨天下了一场大雨,航班便取消了,我们一行人也不得不坐火车回家。
人来人往,行色匆匆,行李箱的轮子在地上发出难听的声音,一大片连成奇特的噪音。上海的气候不比北方的家乡,闷热的要命,汗从脸颊一路流淌下来,有的时候会把眼睛挡住。
现在闲的没事干,补录一下前几天漏下的旅游日记。
2017年8月1日
中午13:40的火车票,是从集宁站到南京的硬卧。一共要走14个小时。我们四人没有下铺的,都是中铺或上铺。车上特别凉快,一开始觉得特别舒服,后来就感觉到特别冷了。我和老周是上铺,上铺对着通风口,冷风直直的吹着我俩。只有停车的时候才没有冷风吹进来。 我的床铺很脏。床垫下面有撒掉的饼干,被子床单,我只能靠摘掉眼镜,想像它们都是干净的。环境特别差,但是挡不住我们出游的开心的心情,一路上我们4只北方剽悍的姑娘说说笑笑,睡了一觉,便到了六朝古都――南京。
2017年8月2日 今天6点半,我们到了南京。下了车,便感受到了南方的潮湿。不过还好,我们来的这几天都是阴天。我们花了一个小时,找到了早在网上预订的青年旅舍,收拾收拾,变去了玄武湖公园,划了船,吃了很多好吃的。不得不说一句,青旅的老板娘挺热情的,领路的大爷面相很凶,但他还是很喜欢小孩的,还有大爷的吉娃娃,小小的恶犬,只对大爷好。 下午,我们去了1912街区,感受到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真的很美,在那里吃的烤肉也很好吃,晚上还去了一个主题餐厅,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真的很美,在里面就餐是一种享受。 晚上,我们4人说好开卧谈会,结果太累了,就作罢,倒头就睡了。
2017年8月3日。 来南京的第二天。今天要去夫子庙,所以我们预订了夫子庙附近的快捷酒店,还不错。夫子庙附近有乌衣巷,瞻园,江南贡院,还有著名的秦淮河就围绕着它。我通过百度,了解到夫子庙不是老夫子的庙(来自某仙女的误解),而是后人为了纪念孔子而修建的。上午从青旅到夫子庙的途中去了总统府,领略了一代伟人的雄伟。下午,便去了夫子庙小吃街,简直是吃货的天堂。我们的开销在吃的方面是占主导。下午,我们主要去了夫子庙附近的一家蜡像馆,完美。不想多说。
2017年8月4号 来南京的第3天。今天要去江南贡院,感受科举制度的成长变化。由于大家早晨起晚了,出门化妆也花了不少时间,我们这一上午只逛了贡院的一个院。下午,我们又去了贡院,是科举制度博物馆。 晚上,我们坐上游船夜游秦淮河。可惜游人太多,游船开的太快,蚊子太多,没素质的游客也多,美景,有些逊色。明天,前往苏州。
2017年8月5日 到苏州了。预计住两天。青旅特别漂亮,床也出奇的舒服,导致我们下午一觉睡到了4点。6点钟我们一行去了网上推荐的酒店,桃花源记。菜真的美味,价钱也特别低。吃完,我们去了平江历史街区,这次,我们坐了手摇船,仔仔细细的在有些摇晃的小木船上感受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之后,去了一家古色古香的酒吧,喝着小酒,听驻场小哥哥轻轻唱着民谣。
2017年8月6日 在苏州的第二天。今天要去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 拙政园,下次去真的要租一个解说仪器,或者找一个导游。不然,相当于白去了。 博物馆,由于是免费的,去的人相当多,排队的人可以排出一条街。 不过里面的东西还是很令人惊艳。古人真是厉害。 晚上,我们又去了平江。这次在我和老赵的提议下,我们去了一家猫岛咖啡店,在里面撸猫一个小时。
2017年8月7日 我们到了上海。上午刚到,便感受到了大都市的不一样。 青旅在一家大商厦的顶层,原本的4人间擅自被改成了8人间。我们一边抱怨,一边幻想着另外的4个人会来自哪里,会听到怎样的故事。难免兴奋。 下午,我们就去了上海海洋馆,游玩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去觅食。饭菜简单,但是贵的吓人,我们不得不换了一家又一家,最后还是吃了KFC。 晚上,我们辛辛苦苦排了2小时队,上了东方明珠塔,此时我们已经剩下半天命了,太累了。东方明珠塔259米的球球里,我们在玻璃上趴了很久。一是歇息,一是感慨。之后去了透明长廊,站上去真心爽,看到的风景更全面。后来,坐地铁回到青旅,刚要出站,就赶上了一场大雨。我们商量再三,决定冒雨前进。回到青旅,半条命也没有了。
2017年8月8号 今天要回家了。到北京中转。我一直在想,旅游的意义是什么。今天年轻的我似乎还不太明了,只是单纯的想走出去看看世界,想知道外面的美好。
这次旅行经历了9天8夜,是20岁的我的巨大宝藏。但是我一直在想,我经历旅行的方式是不是正确呢?进入博物馆囫囵吞枣,看过的文物过目就忘,留下的只有博物馆的大名和一张学生票半价门票。进入南方美丽园林也一样,只是看了一眼祖贤们留下的宝藏,也不知其中的故事,意义,留下的东西和博物馆一样。
只有去游乐园,吃掉的美食,才让我流连忘返。
这么一想,旅游应该是另一种学习的过程。这一种方式不同于学校,那是我亲眼看到的文化,亲手触摸到的底蕴,亲自感悟出来的知识,那是我的求知欲的迸发,而不是被考试逼着让我死死记住,只为多得分数。
总结一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