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你对他是拒绝还是接纳,孩子一点都不傻。或者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你能不能感受到你的爸妈现在对你是接纳还是拒绝,肯定能够感受得到。这个根本不是表面上的客客气气就能够掩盖的,他是不是发自内心地接纳你,还是他拒绝你此刻的状态,这些孩子都能够感受得到。如果一个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的现状,而不是试图控制一切,让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发生,这个父母就叫觉醒的父母。
迷思跟每一个人可能都有关系,头脑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的迷思。了解我们的反应机制。因为每一个人害怕的点不一样。
第一种是“不被爱的恐惧”,我们的恐惧是来自我们担心不被别人爱。
你尝试去过分讨好孩子,想以物质来买他们的爱。
你发现很难和孩子订下规矩。
你很容易心软,立场不坚定。
孩子的自然反抗,被你视为拒人于千里之外。
孩子的反应,被你看作是人身攻击。
孩子做什么都不够好,它反映出你内心的匮乏感。
你发现很难把孩子的身份认同和你自己的分开,因为你的自我认同感太低了。
你很容易对孩子动怒,因为你与自己丰富的内心资源失去了联系而觉得空虚。
“不被爱的恐惧”。由于你特别怕不被爱,所以你总是对孩子对你的反应敏感。一旦孩子被批评,你就会觉得敏感。你对于孩子在学校里边是不是受欢迎也非常重视。这些都是来自不被爱的恐惧。
第二种是“对冲突的恐惧”。有的人从小害怕冲突,我可能就是属于比较不喜欢冲突的人。
一见到孩子遇到困难,你会迫不及待地去解救他们。
你无法忍受孩子兄弟姐妹间的矛盾,总是干涉其中。(就是孩子一打架,父母先急了,这是典型的对冲突的恐惧。)
每次拒绝了孩子,你都会感到愧疚,过后用有害的方式来过分补偿。
你无法为孩子订立严格的规矩。
在孩子面前你耳根子软,百般讨好,还成为他们的出气包。
你宠坏了孩子,给他们买了太多他们不需要的东西。
你放任孩子,让他们使唤你,到头来又对他们心怀怨恨。
你害怕孩子激烈的情绪。
当孩子感到难过时,你过分保护他们。
你对孩子的生活百般控制,目的是使他们与痛苦绝缘。
不直截了当地说“不”,反而唠唠叨叨、口若悬河地对孩子说教。
你与伴侣或朋友之间没有建立好清晰的界限。
因为不懂得拒绝别人,你为别人跑腿做事把自己累坏了。
你永远活在被否定或被认为“难相处”的恐惧之下。
在职场当中总是被别人派很多的活儿,总是界限不清晰,像个老好人一样受到很多欺负,原因是我们对冲突的恐惧——不敢做关键对话,不敢彰显自己的价值。郭冬临演的那个小品《有事您说话》,说的就是这种人,他们对于冲突有过度的恐惧。
第三种是“对投入的恐惧”。什么叫作对投入的恐惧呢?就是做什么事都不敢全心全意。比如说,小时候总有一些人学习成绩还可以,然后你问他有没有使劲学。他会说:“我没使劲,我就是一边玩一边学的。”他从来不愿意承认自己全身心地在投入。恋爱也是一样,这类人不敢全身心地投入。因为如果全身心地投入,一旦遇到挫折,他会觉得没法接受。很多人对于投入是有恐惧的。如果你心中对投入有恐惧,表现是什么呢?
你很难做到不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感受上去。
你很难集中精神在孩子身上。
你很难用孩子的心态来跟他们玩耍。
跟孩子相处,你觉得无法无所顾忌地表现自己。
你很难把孩子对你的要求看作是自然发生,而不是一种胁迫。
你很难做到对孩子无条件地给予。
你很难把自己的心思放下,全心全意地为孩子付出。
孩子在玩,家长在旁边一边看手机,一边陪着孩子,这其实就是不投入的表现。由于这个家长从小到大没有学过投入地生活,所以他总是跟现实的生活若即若离。有一本小说的名字最能够表达这种感受,就是加缪写的《局外人》。很多家长在家里边生活也像个局外人,跟孩子在一起也像个局外人,参加孩子的班级活动也像是一个局外人,因为他没法投入,他恐惧投入。
第四种是“对独立自主的恐惧”。因为我们总希望依附在别人身上,或者总希望别人依附我,觉得独立是一个很危险的事,不愿意分离。如果你出现了对独立自主的恐惧,表现是什么呢?
你无法允许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就是一旦孩子说把门关上,说你不要进来,你就会觉得受伤,觉得他有了自己的生活,他有了自己的空间,你会受不了。)
你控制孩子的一切,不给他们任何自由。
你让孩子变得过分依赖你。
只要孩子与你观点不同、兴趣不合,你就认为是一种背叛。
如果孩子选择了一条与你所设想的不同的道路,你会让他们感到内疚。(用内疚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孩子。)
你让孩子觉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羞耻的事。
你过分依附于孩子,干涉他们的生活,不建立清晰的界限。
第五种是“对于不幸福的恐惧”。我们总希望人生不要出现不幸福,只要是觉得不幸福,我就接受不了。但实际上,人生哪来那么多幸福呢?如果我们在人生当中追求永远都要一帆风顺,永远都要幸福、都要开心,那是虚幻的,会让我们很累。如果你对于不幸有着恐惧,表现是:
孩子似乎不开心了,你会马上试图让他们开心,迫不及待地要插手处理他们的伤痛。(孩子不能在家里面表达难受。只要孩子表达难受,你就会想办法,比如带他去看电影,或者给他买东西。)
孩子性格敏感脆弱,你会看不起他们。
当孩子的情绪让你觉得不安时,你无法用同理心对待他们。(比如有的父母会说:“男孩子不许哭!”)
你不教孩子如何处理伤痛,只教他们如何避开它。(不能够接纳伤痛和不幸。)
第六种是“觉得自己没用的恐惧”。有些人会特别担心自己被别人瞧不起,特别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看来没有用。这种家长的表现是:
我们教会孩子,通过考高分才能让他们感到自我感觉良好。(你会发现,有很多自己成绩不怎么样的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考特别高的分,原因就在这儿,他觉得孩子的分考得不够高就是没用,孩子绝对不能够没用。)
我们迷恋于打扮孩子的外表,并教他们倚重自己的外貌。
我们尝试控制孩子跟什么人交往,并且关注他们的受欢迎程度。
我们在他人面前卑躬屈膝,放低自尊。
我们过度执迷于外貌、形象和社会地位。
第七种是“对于失去控制权的恐惧”。如果你担心自己失去控制权,那么你的表现是:
你很难允许孩子犯错。
你觉得给孩子独立自主权,就等于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你觉得如果不全天候在孩子身边,他们就会崩溃。
你觉得没有你的存在,孩子就不会茁壮成长。
你给自己过度的压力去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
为了帮助孩子管理好每个决定和每个活动,你把自己累坏了。
孩子每做一件事,你都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不允许孩子为任何事情不知所措。
你把孩子视作你成功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你对自己为人父母的角色十分自豪。
有很多家长从孩子幼儿园开始就不停地替孩子写作业。家长一旦把这个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的每次作业都要得A,那家长自己会累个半死,而且孩子会过度地依附于家长。这就是家长内心有担心失去控制权的恐惧。
第八种是“对平凡的恐惧”。有的人是不能够接受平凡,他不希望自己平凡,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凡。如果孩子将来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会觉得“天哪,太可怕了”。如果你有这种恐惧,表现是:
我们拼命地督促孩子在某些领域超人一等。
孩子不够优秀,我们就会羞辱他们。
我们对他们多加管束,害怕他们失败。
我们过分强调竞赛的重要性,教育孩子活着就是要赢。
第九种是“对短缺的恐惧”。觉得这个社会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拿,资源被别人拿走了,你就没有了。实际并不是这样,有一本书叫《富足》,告诉你这个社会上的资源特别多,多到别人拿完了,你依然可以创造出新的资源来。地球养活我们这么多人,还是有能力的。如果你的思维是匮乏的,你对短缺有着极度的恐慌,那么你的表现是:
当孩子考试得了C时,你就开始恐慌了。
见到孩子长胖了,你马上就要他们节食。
孩子觉得自己不聪明,你就请来一群家庭教师。
孩子被老师批评或被朋友排挤了,你感到不开心。
孩子把书包忘在学校,或者把手机丢了,你就大骂他们一顿。
这个恐惧会把孩子所犯的各种各样的错误都夸大,把犯错变成一个不得了的事。
自我诊断的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自检。这不是批评,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对家长的批评,这是在帮助家长反思,帮助家长去寻找自己到底害怕什么。如果你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你就无从改变、无从反思。
走向觉醒,意味着什么呢?发现你身上的那个“模式芯片”。芯片决定了一个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我们体内也有很多“芯片”,是我们从小到大在和父母的互动、和老师的互动过程当中植入在体内的。我们的一言一行,怎样处理和同事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和上级的关系,怎么样赚钱,怎么样养家糊口,都跟这个“芯片”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你找到这个“芯片”以后,你要学会用一个方式,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改变它。这个方法叫作“Yes,But”(是的,但是……)。举个例子:
“是的,我害怕到新的地方去,但是我可以找到让自己觉得安心的方法。”
“是的,我害怕在会议上发言,但是我可以找方法去准备。”
“是的,我害怕对抗朋友,但是我可以找方法去与他们互动。”
改变“是的”代表接纳,代表意识到了自己的恐惧,接纳自己的恐惧。“但是”代表着勇气,代表着自己打算去干。这就是走出我们内心恐惧的过程。
把爱从恐惧当中分离出来。当你对孩子产生了一种情绪的时候,当情绪起来的时候,可以拿笔写下来你在害怕什么,把害怕的东西列一个表。我为什么会生气呢?你要知道,所有的愤怒背后都是恐惧。人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不会愤怒的,比如说一个人骂你,骂得很厉害,假如你能够轻而易举地打败这个人,你会觉得很好笑,觉得他怎么这样,太怪了,你不会生气,因为你能够控制他。你生气是因为拿他没办法,当他超出你能力范围的时候,你恐惧了,才会生气。
把恐惧的地方写出来,把爱的部分写出来,把爱和恐惧分离。分离才会发现你真正应该坚持的东西是爱的那一部分,应该改变的是恐惧的那一部分。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与你对着干,
从而你可以学习如何放手;
他不听话,
从而你可以学会聆听;
他有拖延症,
从而你可以学会欣赏静止时的美;
他老忘事,
从而你可以学习摆脱对于事物的依恋;
他过度敏感,
从而你可以学会理智;
他总是心不在焉,
从而你可以学会专注;
他敢于反抗,
从而你可以学会打破常规思维;
他感到害怕,
从而你可以学会相信宇宙的力量。
希望你有幸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他使你学会,
这一切不是关于孩子,
而是关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