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这一章主题是“从不清晰语言到不清晰推理”,个人觉得,这个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实用的。它主要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在我看来,它主要解决了“把自己的想法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对方”这样一个问题。以下是思维导图。
一、说话的“模糊性”会给你带来什么困扰?
先来这么一句话:这栋楼真高啊,有30层这么高!
那么,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呢?
也对,也不对。如果你在一个小县城,20层以上的楼房就不多,那么这句话很有可能是对的。但是,如果你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这么说很可能就招人笑话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模糊性”;之所以模糊,是因为缺乏标准,充斥着不确定性。如果这样跟人沟通,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关于“模糊性”这个特点的两个例子——“堆悖论”和“滑坡谬论”,也都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而闹出不少笑话,问题大都出在思维太过线性,对于“从量变到质变”这句老话缺乏一个恰当的理解。下面是网络上一个非常有名的段子,叫“都怪本泽马”,这是个非常荒谬的推论,以下是这个段子的一个版本,大家不妨看看:
纳达尔为什么要退出温网呢?其实是抗议英国歧视西班牙等国而退欧。英国为什么要歧视西班牙呢?因为西班牙这些国家经济拖了欧盟的后腿。西班牙经济为什么不好呢?因为西班牙人不工作都去踢球了。为什么西班牙人都去踢球了呢?因为大家羡慕C罗挣钱挣得多。C罗为什么挣这么多钱呢?是因为他在皇马进球多。为什么C罗球进得多呢?是因为本泽马专门给C罗喂球。看到了没有——纳达尔退赛,都怪本泽马!
以上是“滑坡推论”的一个典型例子,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注意,很容易被这种貌似有道理的话给绕进去。那么应该怎么避免呢?(本泽马怎样才能不背锅呢)首先,还是要警觉,要注意到有“从量变到质变”这回事。然后,要注意判断,每个推论的前提是否可靠,有时候微小的差异加起来,这最终会达到一个巨大的差异。
二、“歧义性”的妙用和陷阱
首先是一个段子,这是歧义性好的一面: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自南京迁都重庆。一年四季,日寇飞机狂轰滥炸频繁,使山城百姓和流寓此间人士,无不苦头吃尽。但闻警报一响,大官小民,都得丢下手头事体,涌入防空洞避难。陈寅恪教授目睹此状,感慨不已,遂为防空洞题写一联,联文仅8字,却一时广为流传——见机而动,入土为安。
这些词如果单独地使用,完全不是这个意思,放在这里就会产生了神奇的效果,这是双关的妙用。讲完了好的,再来看看不那么好的:
I have read your book and much like it.
单就这句话而言,到底是说“我看过了你的书,很喜欢它。”还是“我看过了你的书,和其他的很多书都差不多”呢?两句不同的话,意思截然不同。一个是表扬,一个是否定。如果现实中,我们这么来表达,估计是没朋友的节奏了吧!
所以到这里,“歧义”这件事虽然有意外的美妙,但是为了不闹出大的误会,还是得想办法避免,那么怎么去避免呢,参见以下两条:
1、确保句子没有模棱两可的意思。
2、检查有歧义的词,在句子中出现的每一次是否有相同的意思。
三、怎样慎重地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各自特点?
含糊谓词,Excuse me!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书中的解释是“谓词通常用来描述个体本质处于某种特定性状。”说白了,这就是用来表达某种特点的。
抛开这些看似高深的概念,我们不妨直接点——这个概念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我的理解是:整体的特点≠部分的特点,部分的特点≠整体的特点。
进一步地说,我们不能把对整体的理解强加到个体上。
比如,我们都知道蜂群很有智慧,能做出最省材料的坚固巢穴;但是,如果我们就此推断出单个的蜜蜂智商很高,这就不大合适。
反过来也一样,我们可以说,每台计算机的一部分只消耗很少的能量;但是,我们能就此推断,一台计算机也只消耗很少的能量吗?恐怕不行吧,相信每一位打电脑游戏的朋友都有同感,机身热得发烫,恨不得一盆水泼上去!
如此种种,都表明“整体≠部分”这么个真理。在书中,这上面的第一个例子被叫做分解谬误,第二个例子是合成谬误。哎!叫什么真的没那么重要,大家不要犯类似的问题才是目的。
结语: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这有哪些是自己经常犯的?有哪些是周围的人经常会使用的?早点改正吧!也让你的表达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