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五一大假前的教学周,在这周有六天时间!而且第1天就是我们的运动会,孩子们从早上8:00到校,一直到下午5:30,精力充沛地参加着运动会。
关于运动会有1万句想说的,此处略过。
尽管运动会后有些疲惫(主要是我了。哎,感觉到岁月的痕迹了。)还好进入课程之后,很快孩子们调整过来了。在这一周我们的教学任务既多,时间又紧张。
我们有几个大工作:第一,我们回顾成都平原的形成,探寻平原和山地的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又是如何造就人类在其上的生活方式。
通过小小的场景演绎。三组同学用他们的创意再现了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总结出山地和平原的不同之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古蜀的蜀王们,他们是如何带领人民从山地走向了平原,在过程当中又是如何带领人们转换生活的方式。
孩子们很直观的感受是在山上劳动也好,行走活动也好都更为疲惫,而且悬崖峭壁很危险。而在平原相对容易一些。在山上的资源环境我们也讨论到:能够形成耕种的土地少之又少。有的小组讨论到土地性质不同,耕地的形成的难易不同,有的小组总结山区有森林,有野兽,更适宜狩猎采集,更有一些小组在此影响之下,演绎出在平原上的农耕活动,是由环境影响人的生活的方式,而这些生活方式会铸造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历史事件。
第二个任务,古蜀的历史:古蜀的几代蜀王他们的故事悠远飘渺,充满着奇幻色彩,留给历史很多的谜题,我们只能依据只言片语去畅想他们的风采。我们讲述了古蜀五代蜀王的故事,“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五代蜀王之后,留下两个有待于我们游学去探寻的大谜题。从古蜀的故事我们开始进入成都的历史——石牛粪金、五丁开路,先秦吞并巴蜀,古蜀王朝并入到秦国。
能够让蜀人接纳这样的变化也是由于李冰父子为民之心,八年时间建筑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正是由于都江堰工程的建设才让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自然我们的第3个大课题是何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及这个工程的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和泥塑老师——青田老师一起合作,这一次的合作我们非常的愉快!用了两次大课的时间,从塑造山形地貌,岷江河道,从如何到为何,开始建设都江堰工程。我们不仅仅是四三班的艺术家,这次还化身为水利工程师!
孩子们让我特别惊叹,上午我们在讨论如何让我们的平原不再受水灾之苦,他们大开脑洞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在河道中间竖立墙,分流;把水引到山沟里去;挖下水道;建大坝;建堤岸,而且建一个堤坝还不够,需要做连续的堤坝来减缓水的冲击力;可以开山建河道……他们的所有的办法其实真的汇总起来,其中就有都江堰工程建造的元初之想。
下午我们将他们的办法汇总起来,开始做都江堰的工程。工程也不是一步到位的,首先我们做了鱼形大坝,开了山,修了宝瓶口。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化身为大禹,我们在随山浚川,奠高山大川……孩子们情不自禁在工作的时候吟唱《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不断地吟诵,越来越有力量!那一瞬间,仿佛我们回到了大禹时代,我们和天地合作,创造人间的奇迹。这个场景极其美好。
分水之后,还不能保证水旱从人,我们又再升级,建筑鱼嘴和飞沙堰两个堤岸(水坝?河床?这个太专业了。)同时孩子们还观察到河流形成漩涡,还可以飞沙,虽然很遗憾我们没有完成后人加筑的“人字堤”,但这也是保留了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等待我们去往都江堰再进行研究。
历史和地理在何处可以结合,这也是我们本周的最后一个的大课题,即行走在空间中,寻找历史。
我们在社区行走,参观我们的邻居卫校。登上高楼,俯瞰我们的校园。
至此为游学做的准备已经完成,读万卷书,终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前提也须是读万卷书。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去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