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写到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曹公是煞费一番笔墨。用了两个场景进行表述黛玉对宝玉初见时的心理活动变化描述,读来颇有一番情趣韵味。
当丫环报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蟲物也罢了。"这个是黛玉的内心活动,当见过宝玉后,内心却起了大变化。
且看描述:
等丫鬓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手惠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画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失,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这些都是在黛玉眼里看见到宝玉形象。谁知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此一句最为精妙,前面的几句描述都是为此句作了铺垫。句中的眼熟、大吃一惊.具考证:那黛玉的前世便是那灵河岸上守护的绛仙草、那绛仙草旁的三生石便是那宝玉了。传说那块三生石便是女祸补天时遗落凡间的仙石。要不然女娲娘娘也不会牺牲自己化作五彩石去补天了。原来这块顽石要到人间与这绛珠仙子经历一场生死爱情。
后段对宝玉进行了细致描写,突显宝玉的个性特征,也为下文描述黛玉作了铺垫。
且看第二段宝玉眼中的黛玉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此句描述宝玉不同于常人眼光观察黛玉,也暗示黛玉身体不好。反衬出宝玉是个怜香惜玉之人。
下面一句是写宝玉的心理: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脂砚斋评:更奇妙之至,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辟了,所谓“过犹不及”也。写黛玉,也是为下文留地步。病如西子胜三分。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各位,这宝玉与黛玉二人的见面竞都如出一辙,一样的觉得都如此的相熟,有一种亲切感。
[脂砚斋评:看他第一句是何话。][黛玉见宝玉,写一“惊”字。宝玉见黛玉,写一“笑”字。一存于中,一发乎外,可见文字下笔,必推敲的准稳,方才用字。]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脂砚斋评此句为疯话。与黛玉同心,却是两样笔墨。观此则知玉卿心中,有则说出,一毫宿滞皆无。]
这不由使我想起了男女之间的所谓夫妻相、初时碰面就感觉亲切、熟悉、美好的感觉。民间更有"十世修得同船渡、百世修来共枕眠”.看来这都是早晚烟缘。前世有什么因,今生便收什么果。
曹公的一句‘眼熟到如此’!也是预示着两人致此不能分开了。可叹这因果之系,却带来一场悲哀之剧,彰显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一对恋人没能获得完美的爱情结局。
正有诗云:
天地循环秋复春,
生重生死死旧新。
君家著笔描风月,
宝玉颦颦解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