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写作之后,阅读量飙涨。从一年不到20本书,到年阅读量超过100本。
年初,因为修改书稿,常去图书馆,因而爱上了图书馆,周末时常抽出一天的时间呆在图书馆。
因为常去图书馆,阅读量比去年又有了提升。从2月到4月,已经阅读了50本书,大部分书是从图书馆借阅的,而这3个月中,又以3月份的阅读量最大。
去年,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出去参加线下活动。到了今年,突然变得很宅,至今周末还未出去参加过活动。大部分时间宅在家里,或者在图书馆,或者去跑步,日子清爽了很多。
这3个月阅读了50本书,总结的10条读书建议。
1.尽量用整块的时间来阅读。
2017年我的阅读量有比较大的提升,原因之一是我去图书馆的时间比较多。有时候去图书馆,手机和电脑都断网,只能阅读和写作。
有时用一整天的时间阅读。因为没有网络,阅读的时候特别专注,速度自然也比较快,而且阅读的过程中会有心流的感觉。
要产生心流的感觉,首先要专注。如果一会看下手机,一会和朋友聊聊天,是很难体会到心流的感觉。所以,阅读时,尽量预留整块的时间。
2.不要向别人要书单,要向自己要书单。
有时,我们经常喜欢别人给我们推荐一些书,或者向别人要书单。向别人要书单,等于把选书的权利交给了别人。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把选书的权利交给别人,就相当于把自己的精神成长史交给别人来控制。
别人喜欢的书,并不一定适合你,或者你并不一定会喜欢。要培养自己选书的能力。选书的能力是用进废退,每一次自己选书,都是在增强选书的能力,而每一次向别人要书单,自己选书的能力就在退化。
3.主题阅读。
在图书馆,我常常会拿高高一叠书,然后进行主题阅读。
并不是每本书都会从头到尾看完。有些书,会随意翻看,快速阅读。有些,甚至只是了解大纲。
通过主题阅读,可以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而不是只是零零碎碎地阅读,从这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了解不深。
4.寻找你喜欢的作家。
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每个人看书都是有自己的偏好,别人喜欢的书,你不一定喜欢,别人喜欢的作者,你也不一定喜欢。阅读的过程中,要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作家。
2月底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林清玄的文章,借了三四本他的散文,最喜欢的一本散文集是《不怕人生转弯》,当时,我认为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就是林清玄。
连续看了三本之后,可能是审美疲劳了,又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也许,寻找自己喜欢的作家,也需要经历“狂热,疏离,倾心”的过程吧。
到了3月底,又觉得自己很喜欢余秋雨,一口气读完了他的《千年文化》、《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化苦旅》,甚至他译写的《心经》。
我们不一定只喜欢一位作者,而且不同年龄段,喜欢的作者也会发生变化。
但你喜欢的作者,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你的阅读偏好和人生价值观。你喜欢的作者在某些方面与你有相通之处,或者他的某些特质是你希望自己拥有的。
而且,当你发现有些人和你喜欢的作家类似,你们也很容易成为朋友。
5.对一本书感兴趣,可以找出相关的一系列书,集中阅读。
在喜马拉雅上听到周有光的一篇文章《我的妻子张允和》(周有光先生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2017年1月14日去世,享年112岁)。
听完他的文章,我对合肥四姐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去图书馆搜索《合肥四姐妹》,没有找到这本书,看到一本类似的《民国暖色》,在三八妇女节休假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因为对合肥四姐妹感兴趣,我又借阅了张允和写的《曲终人不散》和《最后的闺秀》,张家四姐妹的故事基本都了然于心。
集中阅读的效果很好,印象很深刻,而且可以顺藤摸瓜,理清知识脉络。
6.阅读一本书,有时候要看缘分。
如果一本书看着很费劲,可以先放一放,等待合适的机会再阅读。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本书,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推荐的。图书馆只有一本,我很幸运在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
在某个周日晚上,兴致勃勃地翻开书阅读,没想到,那些字在我眼前,我却看不太懂。更要命的是,一边看,一边觉得好困,甚至有段时间,感觉自己睡着了。实在看不下去,我才好换了一本书来看。
过了几天,某个晚上,我的心情很低落,随手拿起《新世界:灵性的觉醒》这本书,没想到这次居然看进去了,而且看懂了,书中描写“痛苦之身”的那些文字,读起来感同身受。
同一本书,不同的心情阅读,效果相差很大。所以说,读一本书有时也需要天时地利。
7.有些书,你只是感觉很喜欢,真正阅读时,并不一定喜欢。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很喜欢林语堂先生的作品。其实,我倒是没看过几本他的书,只是听过他的一些作品《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等。去年去美国出差时,还特地买了几本英文版《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送给同事。
我以为我会挺喜欢他的作品。去图书馆特地借了他的书《林语堂作品精选》。
周日下午,我翻开那本泛黄的《林语堂作品精选》,发现读起来挺费劲的,而且,我需要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才能读下去。
最后,我不得不承认,我其实并不怎么喜欢他的作品,至少目前来说是如此,也许下一次阅读时,心境发生变化,我会喜欢上他的文章。
我才发现,我对林语堂先生作品的喜欢,也许只是叶公好龙罢了。倒是对他和鲁迅先生互撕的八卦挺感兴趣的,特地百度了一番。
8.那些让你爱不释手的书,是你真正喜欢的书。
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借五六本书,借回来之后,往往会先读最喜欢的那本。有些书,到了下次该还书的时候,一页都没翻,续借之后,还是没有翻开阅读,最后只好原封不动还给图书馆。
而有些书,拿起来,就会爱不释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浦东图书馆的二楼闲逛,少儿图书的书架上发现一整排余秋雨的书。随手拿起一本《千年文化》,一下子就看的入迷。
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读完了余秋雨的《千年文化》、《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甚至他译写的《心经》。在阅读他的书时,我发现自己读的很入迷,恨不得不要做其他事情,就坐在书桌前阅读,或者做完其他事,立马坐在书桌前阅读,一种入魔的状态。
那些你爱不释手的书,是你真正喜欢阅读的书。
9.借书/买书前,先大致翻看内容,在做决定。
未去图书馆之前,我一般是购买纸质书。有时候,觉得自己会挺喜欢一本书的,买回来一看,内容并不太喜欢,没看几页,就放在一旁了。
去图书馆看书之后,我一般会先去图书馆借阅。有些书,在图书馆借阅之后,还想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就会从网上购买一本纸质书,放在书架上,什么时候想看,可以随时看。
在借书之前,我往往会挑选一叠书,然后先大致翻看一下,感觉有兴趣看的,才会借阅。而不是觉得这本书很出名,很畅销,或者是大家之作,看都不看就借阅。挑书时,不用心,看书的时候就会费劲,把时间浪费在了质量不高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书上。
阅读其实也是讲究一种缘分的,有些书,别人很喜欢,强烈推荐,而你读起来却味同嚼蜡。
10.阅读的偏好也会反映你写作的偏好。
当我在阅读汪曾祺的散文集《汪曾祺散文-难得最是得从容》,我发现自己只喜欢阅读第六辑“一辈古人”,他写老舍,金岳霖,沈从文,自己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等。而其他写乡土风情,饮食的散文,我基本看不下去。
在阅读的间隙,一抬头,看到去年自制的一张海报,上面贴满了人物。
那张海报,是翻看一本本杂志时剪下自己心动的图片所制成的。一同制作的小伙伴的海报上有风景,有美食等,而我的海报上,只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一张小小的书房照片。
我突然意识到,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我对人物更感兴趣。以后的写作也可以写与人相关的文章。
阅读也是与天时地利有关,在图书馆阅读的时候,我甚至可以读余秋雨的《心经》阅读地津津有味。
而有些时候,翻看一本书,一点兴致都没有。这个时候,就不要强迫自己看书了,去外面散散步,发发呆,都比强迫自己看书要好。
阅读,也应该顺其自然,随性而为。
附录:附上几本我比较喜欢的书,仅供参考。
林清玄《不怕人生转弯》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再活一次,用写作来调心》这本书的30年纪念版)
《千年文化》
《行者无疆》
《千年一叹》
《曲终人不散》
《早晨从中午开始》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胡适散文集 《差不多先生传》